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本病在广大农村地区颇为常见,很多患者通过西药抗炎、解痉、制酸、助消化或手术治疗而好转或痊愈;但亦有部分患者经上述方法反复治疗,仍不能痊愈,甚至胃痛症状都不能缓解。此时,求助于中药辨证论治,则常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笔者通过20余年的实践观察,在胃脘痛的辨证论治方面,总结出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归纳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寒热互结中焦,脾胃升降失调
患者,女,35岁,农民。胃脘胀痛近10年余,每遇情绪波动或月经来潮之前,胃脘痛明显加剧,经服阿莫西林、654-2、西咪替丁等,虽能止痛,但常复发。多次胃镜检查,均提示:“慢性浅表性-糜烂性胃炎。”近1个月来,患者脘痛绵绵,阵发加剧,不思饮食,口干口苦,心烦易怒,胸痞胁胀,间断呕吐苦水,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此属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化火犯胃。日久脾阳亦虚,以致胃中寒热互结,脾气不升、胃失和降所致。治宜平调寒热、消痞散结,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半夏10g,黄连6g,黄芩10g,干姜10g,白芍10g,吴茱萸10g,丹皮10g,栀子10g,甘草6g。上药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5剂,病情好转;再服5剂,情志舒畅,口中知味,能进饮食;连续服5剂,胃脘胀痛,甚至消失。然后,续用逍遥丸联合香砂六君子丸半月,以善其后。随访6个月,未复发,且月经前后无胃脘胀痛。
1.2 中气下陷
患者,男,65岁,退休教师。胃脘胀痛近30年,平素体质虚弱,长期站立位工作,以致胃脘胀痛而有下坠感,伴嗳气,食欲不振,四肢乏力。多次胃镜检查,均提示“慢性胃炎”,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轻度胃下垂”,经服多种西药及中成药等,虽能暂时止痛,但旋即复发。近2个月来,患者胃脘胀痛、下坠感明显,不能进食,强行进食,则胃胀加剧,舌质淡,苔薄白,脉象软弱无力。再次钡餐检查,示:重度胃下垂。此属年老体虚,长久站立,劳伤肌肉,损伤脾胃,以致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中焦枢机不利,升降失常所致。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20g,白术10g,升麻6g,柴胡6g,党参20g,陈皮6g,当归10g,甘草6g,制附片10g,炮姜10g。上药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10剂,患者胃脘疼痛减轻,能进少许饮食,但仍感胃脘坠胀,再服10剂,患者胃脘胀痛消失,饮食正常,大便正常、四肢有力;续服10剂,患者胃脘下坠感基本消失。后用补中益气丸合理中丸调治月余,患者各种症状消失,体力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钡餐复查示:轻度胃下垂。故仍嘱患者注意休息,间断服用浓缩型补中益气丸,以防复发。
1.3 阴虚型
患者,男78岁,农民。胃脘痛近20年,初起服香砂养胃丸等能控制,以后加服阿莫西林胶囊、654-2、西咪替丁等,能缓解;后来,必须加用止痛栓塞肛等,才勉强减轻。第一次胃镜检查示:“浅表-糜烂性胃炎”;第二次胃镜检查示:“胃大弯侧溃疡”;第三次胃镜示:“胃大弯侧巨大溃疡(2.0cm×1.8cm)”。因种种原因,未做手术治疗。近十年来,患者胃脘部隐隐灼痛,持续不断,嘈杂似饥,不能进食软食,仅能吞咽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无力。胃镜复查示:胃溃疡,胃癌。此属久病体弱,胃津不足,阴虚气滞,胃络失养所致。虚热内扰胃腑,则胃脘隐隐灼痛,嘈杂似饥;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则不能进食;胃津不足,失于濡润,则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无力,属阴虚内热之征。治宜滋阴生津、养胃健脾,方用一贯煎合五汁安中饮加减。药用:沙参15g,麦冬15g,石斛15g,当归10g,白芍10g,黄芪10g,川楝子6g,甘草6g,淮山药10g。上药水煎服,每天1剂。另外,用韭汁、梨汁、藕汁、生姜汁、牛乳调制口服。如此调治半月,患者竟能进食半流质饮食;再调治半月,患者居然能进食少许软质饮食。以后,以上方中药为主,结合五汁安中饮加减治疗,并且间断给予西药,静脉营养、支持,患者存活近4年才终。
2 心得体会
胃脘痛的病人,初期阶段,急性期,口服西药治疗,每能获效;但若日久不愈,止痛效果逐渐减弱,甚至无效,不得不依靠手术治疗。而手术切除胃大部后,患者又出现胃脘痛,此时,西医西药无计可施,只能求助于中药治疗。通过上述几例患者的辨证论治,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可见,中药辨证论治,仍有其用武之地。(高冬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