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邪穴临症举隅

其他科室 其他 2018-07-23 17:28  浏览 :4491
导读八邪一穴发现于《内经》,至元代《盘石金直刺秘传》得以理论化,标志是八邪穴名的确定。其后,明代出现重大进步,见《奇效良方》析出大都、上都、中都、下都四穴,是对该穴科学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其中伴随该穴主治的不断实践和临床循证,针灸法的不同尝试,以及定位的逐渐精准化,给我们展现了一幕古代针灸家一代一代持续不断的逻辑归纳的千年大戏。

作者:tiedou1hao

1.穴位考究

八邪是位于上肢的常用经外奇穴,八邪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杨甲三《腧穴学》记载取该穴时“微握拳,于手背第1~5指间的缝纹端取穴[1]。左右共八穴”,其后针灸论著多以“手背第1~5指间的缝纹端”为八邪穴之定位《素问·刺疟》描述:“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2]。明代医家总结八邪穴功用:袪风通络、清热解毒,主治烦热,目痛,头痛,项强,咽痛,牙痛,手指麻木,毒蛇咬伤,手臂红肿等。

“八邪”作为穴名最早始于《奇效良方》,“八邪八穴,在手五指歧骨间,左右手各四穴”[3],该书又进一步将八邪穴从桡侧向尺侧方向依次称大都、上都、中都、下都,“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际,握拳取之……其二:上都二穴,在手食指中指本节歧骨间,握拳取之……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无名指本节歧骨,又名液门也……其四:下都二穴,在手无名指小指本节后歧骨间,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在液门下五分……两手共八穴,故名八邪”;《针灸大成》亦承此说。此后针书或言其“八邪”,或称其“八邪八穴”,或分言“大都、上都、中都、下都”[4]

从八邪解剖位置和主治病症来看,笔者认为,八邪的定位当遵《奇效良方》所说,其位置当是位于手背,将手握起,每两个相邻掌骨小头之间点穴。第一、二掌骨小头间者又名大都;第二、三掌骨小头间者又名上都;第三、四掌骨小头间者又名中都;第四、五掌骨小头间者又名下都”,

2.病例资料

2.1.1患者男,李某,43岁,从事行政大厅窗口工作,初诊日期:2017年10月5号。主诉:颈肩部酸痛1年,加重伴左手麻木1周。病史:患者长期伏案工作,1年前劳累后出现颈肩部酸痛,仰颈休息后可有缓解,遂至当地医院行X片示:颈4~7椎间盘向后突出,在当地诊所经针灸治疗后颈部不适消失。后因继续伏案工作,上述颈肩部酸痛症状常有反复,劳累后加重,均于当地诊所行颈部推拿、针灸治疗后好转。1周前患者劳累后再次出现颈肩部酸痛,并伴有出现左手小指麻木,于当地医院针灸理疗后颈肩部酸痛明显改善,仍遗留左手麻木未见好转,遂来就诊。主症:患者颈部轻压痛,左手小指麻木。查体:患者颈椎生理曲减退。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活动度均可,左臂丛牵拉试验阳性。中医望、闻、切诊:患者体型偏瘦,面黄,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辨证:气滞血瘀。治则:行气活血,疏经通络。选穴:双侧颈夹脊穴、大椎穴、天宗穴、肩井穴、膈俞穴、心俞穴,左侧少海穴、肩髃穴、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后溪穴。操作:用1.5寸毫针**双侧颈夹脊穴、大椎穴、天宗穴、肩井穴、膈俞穴、心俞穴,左侧少海穴、肩髃穴、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后溪穴。**深度:20~40mm,行针至得气,留针0.5h。针后予颈肩部拔罐,留罐5min。二诊:患者颈肩部症状几近消失,手指麻木未减轻。在初诊治疗方案上加用左手四、五指缝处选穴-下都穴,留针0.5h。针后再予颈肩部拔罐,留罐5min。按二诊方法继续治疗3次,患者手指麻木症状基本消失。嘱其颈椎病注意事项,避免劳累,随访1个月,患者未诉颈肩部疼痛、手麻等不适。

2.1.2患者女,张某,65岁,农民,初诊日期:2017年5月5号。主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1年余。病史:患者长期田间劳作劳作,1年前劳累后出现头晕、头昏,左侧肢体活动不利,瘫倒在地,家人发现后遂至当地医院行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在当地诊所经针灸治疗后肢体活动不利较前好转。遗留左侧肢体肌张力较高,动作不灵活,遂来就诊。主症:左侧肢体肌张力较高。查体:左侧上下肢近段肌力MMT法:3级,肌张力评定(改良Athworth法)左上肢屈肌群1+,左手屈进群1+,左下肢伸肌群1+。中医望、闻、切诊:患者体型偏瘦,面黄,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辨证:气虚血瘀。治则:行气活血,疏经通络。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患侧八邪和后溪**;具体取穴:百会、印堂、患侧:肩髃、曲池、外关、风市、血海、太冲,双侧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具体操作:先操作人员双手十指消毒,然后**部位常规消毒。选用0.30mm×40mm毫针**,先刺百会,斜刺0.5寸;印堂,平刺0.5寸;肩髃、曲池、外关、风市、血海、太冲,双侧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直刺0.5~1寸,**得气后以提插泻法1min为度。后**患侧八邪,向上斜刺0.5~0.8寸,再向合谷方向透刺后溪穴1~1.5寸,**得气后,以强**提插捻转泻法使患者手掌张开或者手指抽动为度,留针30min,隔15min行针1次,每日**1次,每周**6天,以15天为1个疗程。1月后患者肢体肌张力明显减轻

3.讨论

综上,八邪一穴发现于《内经》,至元代《盘石金直刺秘传》得以理论化,标志是八邪穴名的确定。其后,明代出现重大进步,见《奇效良方》析出大都、上都、中都、下都四穴,是对该穴科学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其中伴随该穴主治的不断实践和临床循证,针灸法的不同尝试,以及定位的逐渐精准化,给我们展现了一幕古代针灸家一代一代持续不断的逻辑归纳的千年大戏。

参考文献
[1]杨甲三.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64-166
[2]孙国杰.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74-476
[3]董肃.奇效良方[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4
[4]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52-54[2]山东中医学院等校释.**内经素问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19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