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iedou1hao
缺盆既是一个中医的解剖部位,也是一个穴位名称。作为解剖部位是指锁骨上窝,作为穴位定位于:锁骨上窝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本穴从古至今都认为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但在缺盆穴处交会的有6条经脉、3条经别、3条经筋,经脉如大肠经(下入缺盆络肺……从缺盆上颈);小肠经(交肩上,入缺盆);三焦经(入缺盆布膻中……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胃经(入缺盆下膈……从缺盆下乳内廉);胆经(入缺盆……其支者……合缺盆);经筋如手太阴之筋(上结缺盆);足阳明之筋(至缺盆而结);足太阳之筋(入腋下,上出缺盆……其支者出缺盆);手太阴之正(散之大肠,上出缺盆);手阳明之正(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少阳之正(别于巅,下走三焦)[1]。从上得知,有7条经脉(手太阴肺经、手足之三阳经)的经气通达缺盆,故也可认为是交会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缺盆穴被广泛应用于与肺、颈肩、上肢等相关疾病,疗效显著。
1治疗方法
1.1取穴
缺盆定位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天突穴旁开4寸处)。并根据各病症的不同,随症配穴。
1.2针法
选取0.25mm×40mm一次性针灸针。采取仰卧位,穴位定位一定要准确。如果太靠内侧,针尖可刺中肺尖,引起气胸。如果太靠近锁骨,可刺中锁骨下动、静脉,或腋动、静脉,引起出血。**方向可选①向背后方直刺:该方向**较安全,无引起危险的重要结构。②向下外方(≥45度)**:该方向也较安全,但**过深,也有刺中肺的可能性。一般**深度为15~30mm,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决定深浅,38.34mm是平均的危险深度,如果是瘦小之人和小儿,其危险深度还要小,中等胖瘦之人向下直刺控制在26.83mm之内是较安全的深度[2]。对该穴的**深度,古人一般认为是三分。《针灸甲乙经》:“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刺太深令人逆息”。手法采用小幅度提插捻转,使患者有触电感麻到手指或肩背部麻胀感,不留针。配穴施以常规**。
1.3指压法
取坐位,头端正,眼前视,取缺盆穴(足阳明胃经,位于锁骨之中点,天突穴旁开4寸处),站于患者前面或背后处,用双手的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或指甲缘,同时按压两锁骨上窝之中点,按压力靠近锁骨上缘内侧面朝下按压,指压力由轻到重,逐渐加压,力量由小到大以使患者感到酸、麻、胀痛为度,按压时间数秒。如果一次按压效果不满意,需调正指压力或穴位位置再次进行治疗。
2临床验案
2.1顽固性呃逆
患者45岁,男,货车司机,进食后呃逆5天,患者5天前在远途运输后,旅途劳累,暴饮暴食后出现呃逆不绝,自行休息后未见缓解。口服奥美拉唑及肌注胃复安后症状缓解不明显。后经他人介绍遂来我处就诊。患者取坐位,头端正,眼前视,取缺盆穴(足阳明胃经,位于锁骨之中点,天突穴旁开4寸处),站于患者前面或背后处,用双手的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或指甲缘,同时按压两锁骨上窝之中点,按压力靠近锁骨上缘内侧面朝下按压,指压力由轻到重,逐渐加压,力量由小到大以使患者感到酸、麻、胀痛为度,按压时间数秒。一诊后呃逆停止,随访半月未见复发。
2.2神经根型颈椎病
患者女,**文职人员,长期伏案工作。主诉:颈肩背部疼痛伴右上肢放射性痛麻1月,加重1周。查体:神清,精神可,体型中等,查体合作。心肺腹阴性,颈肩背部肌肉紧张,C2-7椎旁压痛,臂丛牵拉试验(+),颈椎DR示:退行性变,生理曲度变直。操作:首先刺缺盆穴,使患者触电感麻到手指,不留针。然后,**取穴C4-7夹脊(双侧)、肩井(双)、肩中俞、肩外俞、天宗、手三里、外关、均患侧、后溪(双)……。**方法:1.5寸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夹脊穴向督脉方向呈45°斜刺,肩井、肩中俞、肩外俞等平刺,其余穴直刺,留针半小时。一诊恢复大半,上肢麻木明显缓解。二诊操作同上,症状基本治愈。随访半年,未在复发。
3讨论
缺盆位置特殊,是一个易引起意外的危险穴位。《素问·刺禁论》:“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由此可见,古人已知**缺盆穴太深,会致肺气泄,可使人喘息咳逆,引起危险。现代解剖学发现其深层有腋动脉和腋静脉、壁胸膜、肺尖,容易发生危险,故应在熟悉其局部解剖的基础上进行**治疗,审慎进针,避免伤及动静脉、肺,以防造成事故。也正是因为这种危险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穴位的使用与发展。我认为以指代针是很好的解决办法,也是**的必要补充。
参考文献:
[1]于天源.论缺盆经脉交会及其临床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4):77-78.
[2]张建华,余安胜,赵英侠.缺盆穴的解剖结构和**深度[J].中国针灸,2001,21(8):493-494
[3]严振国,张建华.危险穴位**深度与角度研究[J].中国针灸.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