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属高毒**性气体,无味或有青草味,脂溶性化学品,非水溶性化学品,一般情况下***吸入反应后的个体,除了肺部组织受损的身心症状外,很少有***残留于肺内。***广泛用于异氰酸酯类、染料、农药制造等生产领域,职业接触人数不断培多。生产过程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中毒时有发生,为了全面了解光接触者气院前急救方案,对国内外期刊发表的***院前急救文献进行汇总分析。
2材料与方法
2.1资料来源
检索国际异氰酸酯协会有限公司发布文件(1999)、,国际异氰酸酯协会有限公司的***
医学小组编制共识文件(2004)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1-2011),以“***”、“接触反应”、“治疗”为检索词,对1999年以来部分发表的文件进行检索,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
2.2文献筛选
纳入标准:对临床表现及院前救治过程描述详细的***中毒文献。
2.3资料收集
仔细阅读文献,对***中毒程度分级、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院前救治、治疗经验等。
3结果
3.1物质信息
***(COCL2),CAS75-44-5
别名:碳酸二酰氯、氯化碳、氧氯化碳、***、氯代甲酰氯
3.1.1、***的化学结构
***的沸点为7.56℃(45.6℉),并在室温和常压下为无色、不易燃气体。低于其沸点的***是一种无色液体(ACC,2006年)。***比空气重,可沿地面蔓延(CDC,2005年)。***与水发生缓慢的反应(包括空气和粘膜中的水分),形成盐酸和二氧化碳(IPCS,2002年)。
***是许多化学物质的生产中的中间体,包括异氰酸酯、聚碳酸酯、染料、农作物保护产品
和药品。它经常被用作有机溶剂的溶液。在低浓度时,其气味类似于绿色玉米或刚割下的干
草、在高浓度时,其气味刺鼻和令人窒息。***气味阈值的范围为0.125ppm至1ppm之间.
3.1.2、***损伤机理
在接触浓度较高的情况下,会**眼睛、鼻子和喉咙,造成烧灼感、咳嗽和胸闷。吸入后不久即会出现症状和体征,吸入***浓度的不同,这些症状和体征会有所不同,并通常会在几个小时内消散。这种机制不太可能在形成肺水肿的过程中成为起因。***与细胞的亲核结构发生直接酰化反应,其产物将耗尽诸如谷胱甘肽之类的亲核物质,增加脂质过氧化作用,并导致代谢受阻。这些反应可能会破坏终端细支气管和肺泡并损伤膜上的表面活性剂,增加花生四烯酸和白三烯的生成,并耗尽环磷酸腺苷(cAMP)。上述机制可以激活炎症级联反应,导致活性氧化剂的形成,对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完整性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血气屏障的功能僐退。液体外渗到毛细血管和肺泡之间的间隙,增加了氧气到达血液的距离,从而导致低氧血症。在肺水肿进一步形成的过程中,肺泡内充满了液体(非心源性“肺水肿”)。
3.2临床特点
***接触后不久即会出现症状和体征,接触***浓度的不同,这些症状和体征会有所不同,“临床潜伏期”的长短与***吸入剂量呈负相关:吸入剂量越高,潜伏期越短。
3.3接触途径
有二种可能的途径会接触到***:
3.3.1、吸入
吸入是***接触最常见的途径。吸入接触可导致**性和对肺部的影响。
3.3.2、皮肤/眼睛接触
***与潮湿的皮肤或眼睛接触时,可能会引起**感和发红。
3.4接触-效应关系
由于吸入接触所造成的***伤害的不同潜在机制,所以对健康的影响同时取决于***的浓度和吸入剂量。其他因素包括接触人个体敏感性也对健康效应产生影响。
***接触的临床表现可能会千差万别,这依赖予诸多因素,包括***的浓度、接触的时间和
接触人的身体状况。各类表现可概括为三类:主观的、**性和肺部效应。
3.4.1、主观效应:可能包括头痛、恶心、焦虑等症状。这些症状被认为是由于人经历了这一事故而导致的,并非化学物质的直接作用。
3.4.2、**效应:可包括的症状有粘膜的**(眼睛、鼻子、嘴和喉咙)、流泪、甚至呼吸急促和喘息(对以往有呼吸问题的人尤其如此)。这些效应一般在接触后立即出现,且与接触浓度密切相关;并会相对迅速地消退,而且不会导致生命危险。
3.4.3、肺部效应:可包括肺水肿症状。这些症状会有一定的潜伏期(延时),在接触后数小时后才开始发作,并与接触剂量密切相关。尚无特殊的诊断测试来预测肺水肿的发展,这是一个实际吸入后即开始的连续过程。
3.5浓度-临床变化
以下理论(假想)情形是用来说明在浓度与接触基础上可能发生的不同临床变化:
3.5.1、吸入2ppm(气味识别浓度)持续1分钟后–即2ppm-min:无症状和体征。
3.5.2、吸入5ppm(气味识别和**效应浓度)持续3分钟后–即15ppm-min:可识别气味和早期的眼睛和上呼吸道**症状。
3.5.3、吸入2ppm(气味识别浓度)持续80分钟后–即160ppm-min:可识别气味,无上呼吸道**,但出现迟发性肺水肿。
3.5.4、吸入5ppm(气味识别和**效应浓度)持续50分钟后–即250ppm-min:可识别气味,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和肺水肿。
3.5.5、吸入1ppm(嗅觉感知浓度)持续600分钟后–即600ppm-min:不可识别气味,无上呼吸道**,但出现肺水肿和死亡。
3.5.6、吸入20ppm(气味识别和**效应浓度)持续40分钟后–即800ppm-min:可识别气味,严重的上呼吸道**,肺水肿和死亡。
3.6吸入剂量估算
使用敏感的***监测器可以检测到***在大气中的浓度(用十亿分率-ppb表示,或是用百万分率-ppm表示)。***指示牌可以检测出可能的接触剂量(ppm-min)。***指示牌会根据剂量的不同而改变颜色,并通过比色器读出。在许多情况下,***指示牌的颜色可能是用来估计实际接触的唯一信。指示牌剂量读数通常被用来估计接触剂量,但可能不一定反应实际的吸入接触。充分认识各种影响因素,在估计接触值时,除指示牌的读数外还需
参考其它的信息来补充或校正,特别是当根据该接触值来确定医学治疗方案时。
3.7应急反应
应立即将病人转移出污染区。如病人可以行走,应让其自己走。不能行走的病人,应将其放在木板上或担架上抬出来。假如无法做到这些,应做好自我防护准备后小心将病人转送或拖至安全处。
3.7.1、去污
应尽快脱去怀疑被液态或气态***或含有***的溶剂所污染的衣物,并用双层袋子妥善处置。如果患者的皮肤被液态或气态***或含有***溶剂的溶液污染,应用淡水(最好是微温的水)彻底清洗接触过污染的皮肤和头发,至少15分钟,除非患者正出现呼吸窘迫体征或症状。冲洗皮肤和头发时,应保护眼睛。如果眼睛接触到含有***的液体,冲洗眼球时需检查角膜擦伤/灼伤。用淡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去污至少15分钟,除非患者正出现呼吸窘迫体征或症状。假如患者带有隐形眼镜,又容易取下并且不会损伤眼睛的话,应取下隐形眼镜。
对于预计接触量为150ppm-min或更大的患者,在去污过程中尽量僐少体力的负荷是非常重
要的。此外,在出现明显肺水肿症状或怀疑即将出现肺水肿症状时,可以缩短去污期间,以便迅速启动医学治疗并运输至更高级别的医疗机构,只要被缩短的去污过程不会导致残留二次***接触的可能性。
3.7.2、休息
在处理***吸入量为150ppm-min或更高的病例时,身体休息和避免过度劳累被视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3.7.3、氧气
低氧血症或呼吸窘迫的征兆时,通过面罩或鼻导管给氧,应避免纯(100%)氧。否则即便出现**效应,亦不应在***吸入后经常性地输氧。
3.7.4、医疗评估
为院前急救和院前转运途中救治作好准备,利用***指示牌读数估计接触剂量是一个重要的工具。本文中列出的接触级别与临床结果只是对决策过程提供了一个辅助,临床判断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最重要的。接触剂量低于50ppm-min时,症状只限于主观和**性效应,而不会进一步发展成肺水肿。
3.7.5、医疗监护
常规收集病史,依据***指示牌及其它,收集***接触史。体格检查,血氧饱和度监测,医护人员频繁的胸部听诊。如果患者出现如气喘、呼吸困难等体征。开通静脉通道,静脉内给1.0g甲基**龙或等效量肾上腺支持对症处理。在转运过程中密切关注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