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谷穴又名虎口,首见于《灵枢·本输》:“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合,会也,聚中,内之大会为谷。又与二间(间谷)、三间(小谷)交会,故称“合谷”。本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当属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善疗头面五官之疾,因其取穴便、针感强,是针灸学中特效穴位,尚可用来治疗内外妇儿等多科疾病,从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今天我就为大家聊聊合谷穴的点点滴滴,以启示同仁,益之临症。
1.取穴
本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一手拇指指间横纹,对应另一手虎口,拇指下压所按之处即是此穴。
2.穴位解剖
由浅至深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横头。进针点皮下尺侧有手背静脉网,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位于静脉深面走向第一指蹼附近,桡侧有头静脉起始端及第二掌骨背侧静脉,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3.功能主治
该穴位本身就具有活血、行气、利水、止痛等诸多作用。广泛应用于头痛、眩晕、鼻衄、齿痛、胃痛、耳聋、咽喉肿痛、口眼歪斜、臂痛、指挛、咳嗽、腹痛、半身不遂等。正如古书记载《针灸甲乙经》云:“鼻衄,热病汗不出,目痛冥,头痛,合谷全之”;《玉龙歌》曰:“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如神”;《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了;《针灸玉龙经》:“手臂膊痛红肿,手臂挛不能握物……”。《针灸大成》:“疔疮生头上与口角灸合谷”;《针灸摘英集》载:“治腰脊内引痛,不得屈伸,近上痛者,刺手阳明经合谷二穴”。
4.临证举隅
4.1面肌痉挛
汪X,女,55岁,职场白领。主诉口眼不自主跳动4月。患者4个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颜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经西医口服甲钴胺、硫必利等治疗后,效果不显著。2018年8月20日来我处就诊。查体右侧面肌不自主抽动频繁,舌淡暗苔白,切脉双寸短促、关弦,尺沉细无力,诊断:面肌痉挛,症属本虚标实。根据“面口合谷收”原则,取主穴合谷浅刺进针0.1寸,配合患侧面部主动活做鼓腮吹气等动作,留针30min。配以翳风穴、地仓穴、阳白穴等,次日患者诉较前缓解。按:病在头面部,根据病位在“筋”,病位浅,故取合谷穴浅刺约0.1寸,配合面部活动,取意动气针法,并嘱患者避风寒、清淡饮食,取得较好疗效。
4.2神经根型颈椎病
李X,女,35岁,超市营业员。主诉右侧肩臂部酸痛1周。患者1周前在连续加班工作后出现右侧肩臂部酸痛,经西医口服布洛芬等治疗后,疼痛稍缓解。2018年10月10日来我科就诊。查体颈肩部肌肉紧张,C2-7椎旁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舌暗紫,苔薄白,脉涩,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穴取合谷、配以曲池、肩隅穴等,**当天酸痛减轻。连续治疗7次告愈。
4.3肩手综合症
赵X,男,65岁,农民。主诉:脑梗后左上肢疼痛1月。患者脑梗死病史1月,经康复训练后偏身肢体功能较前改善,逐渐出现偏瘫侧上肢肩部、肘部、手腕部酸痛,影响康复锻炼,遂于2018年6月前来就诊。穴取:合谷穴进针后向三间穴方向斜刺,捻转行针,同时医者用押手活动患肢尺侧四指,直至患者出现麻电感,至患肢四指松软即操作完毕。留针20min,每天1次,10次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患肢疼痛消失。按: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被称为反射**感神经性营养不良,是指患者患手浮肿,被动活动疼痛,腕及肩关节活动受限,而局部无感染、无外伤和周围血管病等,同时可伴有肩关节半脱位等。早期采用合谷为主**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痛苦,缩短病程,促进功能恢复。
5.总结分析
合谷穴病候主治较为广泛,在临床上补泻兼施、缓急各宜,临症处方时应明合谷之穴性,方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在穴位取穴、定位、**深浅、穴位配伍等方面不断继前人之总结,融现代之研究,广泛验之临床,一定可以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张晔.实用临床针灸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6
[2]张缙.针灸大成校释.[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