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中医科 中医消化科 2018-11-11 15:00  浏览 :5099
导读鉴于慢性胃炎病位以胃为主,病久脾胃之气必受损耗,故用药一定要注意:用清热药不可过于苦寒,中病即止,勿多用久用;养阴勿过于滋腻,以免碍滞胃气;配用理气药勿辛燥太过,以免助热耗津。

慢性胃炎病程较久,不论是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按其临床表现,一般都有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本虚有脾胃气虚或胃阴亏虚,有的表现为气阴两虚,标实的一般病理因素气滞(胃气郁滞、肝郁气滞)。气滞日久则形成郁热;气滞则津液凝滞,而成痰湿;气滞不行则血瘀。此外,寒邪或食积常常是诱发胃炎的病理因素。所以,治疗慢性胃炎必须重在辩证,据证选方用药。如果单纯认为西医的“炎”就对应中医的“热”,见胃炎就一概用清热中药治疗。那是对中医的极大误解,违背了中医治疗原则。运用清热方药治疗本病,大致有以下几种适应症:

1,气郁化热证

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灼痛嘈杂,食后痞胀,口苦而干,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薄黄等证。宜用化肝煎加减治疗,常用药物有青皮、陈皮、栀子、丹皮、浙贝母、黄芩、佛手、蒲公英等,理气与清热同用。

2,阴虚胃热证

阴虚而生内热,胃阴虚是其本,内热是其标。主要表现为久病不愈,食少,形体消瘦,胃脘痞胀,有灼热感,口干欲饮凉水,舌质红干,苔剥或无,脉细数等症。治疗宜养胃阴而兼清内热。常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物有沙参、麦冬、石斛、芦根、生地、玉竹、黄芩、蒲公英等。

3,湿热中阻证

气滞不行生湿,湿郁而化热,主要表现为口苦而黏,食欲不振,胃脘胀满,大便里急后重,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治宜清热化湿,用药要根据湿与热的偏胜而定,一般的湿热并重者,厚朴与黄连同用,或厚朴、苍术与黄连、黄芩同用。另外,据证选用清热化湿之药,应酌配行气之品。若胸脘痞闷较甚、恶心欲吐者,黄连配半夏、干姜,或黄连配苏叶等,苦辛相合,辛开苦降,恢复气机升降之机。


认识:


鉴于慢性胃炎病位以胃为主,病久脾胃之气必受损耗,故用药一定要注意:用清热药不可过于苦寒,中病即止,勿多用久用;养阴勿过于滋腻,以免碍滞胃气;配用理气药勿辛燥太过,以免助热耗津。

如果慢性胃炎证属脾胃气虚,中虚胃寒,肝胃气滞者,虽然有炎症病损,亦不可更多地运用清热药物,以免损伤脾胃,加重寒凝气滞。总之,慢性胃炎的“炎”,绝不等于热。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武巴音 中医科-中医综合科|副主任医师
病例0 文章43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