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临床支持疗法的进步,使危重病人的生命得以延长,真菌感染在外科感染中曰渐增多。临床漏诊、误诊者多,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多数在尸检时才发现,国内外的实例甚多,值得引起外科医生重视。
病因和发病机制
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种类多,但能引起人类致病者只十几种,在外科感染中,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新型隐球菌这几种应特加注意。
真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呼吸道、肠道及**,是较典型的条件致病菌。致伤的因素或条件可归纳为下面几点:
①抗生素大量、持续应用下导致的微生态失衡(菌群失调);
②基础疾病重,加上免疫抑制药、激素的应用;
③长期留置静脉导管,特别是应用静脉高价营养者。
危重的外科病人常具备上述的几种条件,如不加警惕,发生率高,病死率也高。真菌的致病主要不在于其毒力,往往由于其菌量。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应用后,人体常驻菌群的变化是很明显的,已有许多实验研究证明,特别是肠道菌群的变化,其中对一般抗生素均不敏感的念珠菌,过度增长的现象尤为突出,加上外科病人的休克、手术、细菌性感染等应激性损害,肠黏膜屏障的损害比较常见,念珠菌经肠道侵人,并播散全身的概率很髙。
第三军医大学烧伤研究所对大鼠,以荧光素标记肠道白色念珠菌进行体内示踪,一再证明白色念珠菌可经肠黏膜、肠淋巴结,播散至肝、脾、肺、肾,并从尿液中检出。
美国学者创用磺胺嘧啶银外用于深度烧伤创面,显然减少了细菌的侵人性感染(创面脓毒症),但近年来已发现,创面曲霉菌、毛霉菌的感染呈10倍增加。这类真菌本来广泛分布于空气中,但在创面细菌被控制,真菌可在无抗衡的情况下过度生长,加以该菌对坏死组织有特殊嗜好,并有嗜血管性,很易侵蚀血管,导致急剧的进行性坏死,成为烧伤临床“谈虎色变”的病原菌。从而可看到许多外科疾患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控制感染,抗生素只可短期应用,尽快进行外科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引流与解除梗阻。真菌感染经常以二重感染的形式出现,除非不慎静脉输入真菌污染的液体,多数发生在病程较长的病人。广泛播散的真菌性感染,在尸检中可出现脑、肺、心、肾等多处的坏死灶。
真菌感染的治疗要根据病因。如因抗生素应用引起的菌群失调(或称菌交替症),首要的是停用或调整抗生素;如因静脉导管引起的,拔除导管是第一措施。至于抗真菌药,口服的制霉菌素只能抑制胃肠道的真菌,不能吸收,对深部真菌无效。对深部真菌证明有效者是两性霉素可静脉滴注,但肾、肝毒性大,反应也较重,如寒战、高热等。需小剂量试用,逐步增加至50mg/d,稀释于500ml的5%葡萄糖溶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溶液内,避光情况下,缓慢滴注一般为5小时,可避免强烈反应。氟胞嘧啶曾因毒性低,且可口服而被介绍应用,但疗效显然不如前者。一度曾介绍克霉唑,可口服,部分吸收,但疗效不显,只能局部外用。近年来问世的氟康唑,是新的三唑类抗真菌药,从药动学看,有其优点,因蛋白结合率低,穿透组织力强(可通过血-脑屏障),在体内不代谢,能以原型从尿中排出,对深部念珠菌、隐球菌感染有效,毒性较两性霉素B轻,被称为第三代的抗真菌药。但所谓毒性轻,是相对而言,仍应注意肝、肾功能的检查,静脉滴注时仍应稀释至500ml,缓慢滴人。用量首剂400mg,随后每天200?400mg,根据临床反应,逐步减量至停药。创面曲霉菌、毛霉菌感染,一旦侵入组织,易侵犯血管,进行性组织坏死发展急剧,在外科是个急症,需紧急广泛清创,如坏死范围广泛,要考虑截肢以挽救生命,同时全身应用两性霉索B。
预防
基础疾病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特别重视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应用抗生素超过1周者,应主动给予预防性抗真菌药或口服生态制剂,静脉留置导管者,除注意局部消毒、防污染外,3-5天应拔管交换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