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部位望诊在中医诊断妇科疾病上的应用

中医科 中医综合科 2018-11-25 17:00  浏览 :6241
导读人中望诊在临床实践中如果恰当应用,对妇科疾病的诊断确实具有重要价值,妇科疾病大致分为月经、带下(多为妇科炎症)、胎前、产后、杂病(**疾病、癓瘕等子宫内疾病)几大类型。

中医俗语有“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妇人”的说法,认为妇科疾病相对其它疾病较为难治。因为女性特殊的月经及胎产生理导致妇科疾病复杂多变,其诊治多不容易,治疗周期相对偏长,受影响因素比较多,用药品种的选择上也需要特别注意。要在治疗妇科疾病上取得效果,首先要明确诊断,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的望诊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是望诊中虽然包含的诊查内容非常多,但临床上一般最常用的多为望舌质舌苔,其次参考诊查神、色、形、态等内容,对某些名老中医发明创造或扩大应用的独特的诊查部位诊法,没有收入中医教材中,了解不多,应用得比较少,如湖北名老中医张梦侬和云南名老中医特别重视的人中望诊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得就比较少。袁怀珍先生认为人中形态与子宫形态之间具有对应关系[1],根据人中形态,可以判断子宫的形态与健康状况以及妇科疾病的基本情况,当然袁怀诊先生也认为不能仅仅依靠人中望诊,还需要四诊合参以防误诊。

人中望诊在临床实践中如果恰当应用,对妇科疾病的诊断确实具有重要价值,妇科疾病大致分为月经、带下(多为妇科炎症)、胎前、产后、杂病(**疾病、癓瘕等子宫内疾病)几大类型。个人受实际条件所限,未对人中与子宫形态关系做大样本观察与实验验证,对胎前产后疾病的诊治也不多,但是发现人中望诊对月经疾病、妇科炎症以及部分妇科杂病有比较显著的诊断效果。在这里结合文献学习与临床经验做一总结。

《灵枢?五色篇第四十九》曰:“面王(即鼻)以下者,膀胱、子处也[2]”,根据此理论,鼻下口上的人中部位与泌尿系统(膀胱)、生殖系统(子处)有对应关系,因此可以从人中部位的形态表现推断泌尿与生殖系统的健康状况。

中医学认为肾主生殖、肾主水,所以人中的形态变化可以代表中医肾脏的虚实寒热等健康状况。

观察人中的形态表现主要从其形状、颜色两方面观察,形态包括长短、宽窄、深浅以及特殊形状,颜色主要是根据中医五色诊的黑、白、红、黄、绿五色来判断。正常形态的人中应该位置中正,长短宽窄深浅适中,颜色黄里透红。

一人中沟形状异常

1、细长或太短
人中沟细长者,其子宫宫体或宫颈形态狭长,临床常有痛经症状或子宫下垂表现;人中沟短小者,其子宫多发育不良、月经经常延迟。

2、深陷或平坦、膨隆
人中沟深陷多为子宫后位;人中沟平坦多为子宫前倾甚至子宫萎缩、子宫发育不良,临床上可能发生闭经;人中沟膨隆者,可能患有子宫肌瘤或卵巢囊肿等癓瘕疾病。

3、宽阔或狭窄
人中沟宽阔或狭窄多为宫颈松弛或狭窄,宽阔者提示可能患有宫颈炎、宫颈糜烂,狭窄者可能月经不调。

4、特殊形状
倒置梨形:人中沟上宽下窄,形似倒置的梨,可能有子宫前倾的情形,临床常表现为痛经。

正置梨形:人中沟上窄下宽,形似正放的梨,多为子宫后倾,临床多表现月经期间腰部酸胀不适。

双人中:一般为双子宫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双子宫在临床上不多见。

人中沟偏斜:子宫宫体不正,提示可能有盆腔炎。

二、人中沟颜色异常

观察人中沟部位的颜色主要依据《黄帝内经》“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原则。

1、颜色发红为血热,淡红为阴虚,深红为实热,临床表现多为月经先期、月经量多、月经淋漓不净、经期痤疮、盆腔炎与附件炎等妇科炎症;


2、颜色偏绿或偏青为肝气郁滞,临床表现多为痛经、经期不畅、经行乳胀、月经量少或月经后期;


3、颜色发黄为脾虚有热,临床多表现为月经淋漓不净、月经量少,常伴失眠、乏力等症;

4、颜色偏白为虚寒,临床多表现为痛经隐隐、经行泄泻;

5、颜色发黑多为寒湿内蕴,临床表现为痛经、月经量少、闭经等症状。

虽然子宫望诊法对妇科疾病的诊断为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但是临床上运用该法必须把握四诊合参的原则,不能以偏概全、标新立异,只有三种情况下可以以子宫望诊为主要诊断方法:

1、是救急。人中望诊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因此在不具备现代医学理化检验的条件下,或不便于应用中医其它诊法的情况下,或者急需快速诊断,可以以人中望诊法为主要诊法诊查妇科疾病;

2、是辨难。在诊断妇科疾病的过程中,临床资料比较多,表面上各个症状的病因病机病相相互矛盾,不能统一,可以用人中诊法求证;

3、是印证。脉象是似而非,其它临床症状表现比较少或无较大的参考意义,可以人中诊查所见与脉象相互验证。

参考文献:
1云南卫生厅.《袁怀珍中医师讲学资料汇编》.第一版,云南:内部资料,1965年:1-3。
2张秀琴校注.《灵枢经》.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98。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田喜江 中医科-中医消化科|主治医师
病例0 文章41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