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慢性肾炎之脾肾阳虚之症

中医科 中医肾病内科 2018-11-15 15:19  浏览 :6557
导读脾肾阳虚的治疗方法:降心火,泻邪水,补阴虚。调理中焦,以成转输之功。上升清气,肾水同起。下降心火,而温阳利水,且土盛能堤防止水,而共成其功。温阳利水,益气养阴,先升再降。补土养金润水,兼顾冲带。

姓名:张某,婚姻:已婚,年龄:46岁,职业:个体户,籍贯:江苏



一、主诉:腰酸、腰痛半月。

二、现病史:经检查确诊肾小球肾炎。胆固醇偏高、蛋白尿。时常出现心悸、恶心、欲呕。

三、个人史:初诊时略有外感。目前就业且疗养中。很少熬夜,生活作息皆正常。饮食清淡,三餐都正常。

四、既往病史:胃肠功能差,易腹泻。

五、家庭病史:无家族遗传性疾病。

六、中医四诊:

望诊:面色苍白淡黑、舌质红、苔白腻、小便色赤、齿长而垢、行缓体重。

问诊:呼吸略促、语声低微。

问诊:头晕目眩,记忆力略差,口干、畏寒、贫血、眠差、尿频量少色赤、腰酸。

切诊:左脉沉涩、右脉沉滑。

七、理学检查:血压:170/100mmHg、体温:37°呼吸频率:20次/分、脉搏频率:72次/分

八、诊断:中医诊断,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西医诊断,肾炎、肾征候群及肾变性病,血脂肪过高症。

九、治则:温阳利水,益气养阴,先升再降。补土养金润水,兼顾冲带。

十、处方:滋阴降火汤合四君子汤另加猪苓12g、泽泻10g



十一、理法方药分析:

病理分析: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于脾肾两虚为主要因素,本例湿邪郁阻中焦,气化失调,可以导致小便少而赤,甚至混浊,而成阴虚内热再灼阴之情形。

中焦脾胃气虚,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之源匮乏,则体虚易倦,面色晦暗。

由于阴阳互根,脾肾阳虚而损及阴,进而阴阳失调的复杂情形。湿浊之邪留体内,可寒亦可热化,而形成浊阴或湿热互结阻中焦,升降失调则出现恶心、呕吐。上下心肾不交、心火不下,肾水不上,乃心肾之真元不足,而现心悸,失眠,进而健忘情形。若心火独亢,口干少津,烦不得卧,腰酸遗精,乃水亏火旺也。

治法分析:降心火,泻邪水,补阴虚。调理中焦,以成转输之功。上升清气,肾水同起。下降心火,而温阳利水,且土盛能堤防止水,而共成其功。

方药分析:先养胃健脾,倍泽苓启水之上源,使能肃降,并培中土使精气四达,则周身气机以疏通。滋阴降火汤,用于急慢性肾炎,可气血双调而滋阴。四君子汤,健脾养胃,益气和中。猪苓,升而能降,开腠发汗利便行水。泽泻,利小便,泻肾经火邪,利水湿。

十二、追踪诊疗记录:气机已动,肺气渐行,肺气降则诸气降,水气悸喘稍减,自应引水邪下行。

[二诊],原症略有改善,且肺气机动应引水下,故守方除四君子汤、猪苓、泽泻,合五苓散以温阳利水,健脾利气。

[三诊]寒湿之邪渐下,理应胀痞,守方再加砂仁10g以和胃醒脾,理气调中。

[四诊]胀痞已消,故除砂仁,消肾气之患,且守方保持疗效。

[五诊]稳定进步中,守方固疗效。

[六诊]距离上次看诊,已超过三个月,细察邪既退位当补正,故舍原方,而改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养血益气;另加黄芩10g养阴退热;知母10g清肺金润肾燥兼顾;加龟板8g补心益肾滋阴除热;加川牛膝10g引诸药下行而益肝肾。

[七诊]症状大有改进,但寒湿束胸中之阳,牛膝降气稍过,故守方除川七再加丹参补血,养胸中之阳,以归复于正位,经云:「胸主阳,腹主阴。」丹参10g入心及包络经,以缓解上焦之烦热。目前继续服药中。

[八诊],停药三月后复查肾及小便指标正常。

心得感言:

病患在四年前,无意中去体检才发现:当时尿素氮在130以上,其生活作息,三餐饮食皆正常,故当时无法接受这事实。经过西医断断续续治疗二年余,并无明显改善,故而接触中医治疗。现在已明显改善。由此可知,西医疗效不佳的情况,由中医将以治疗,只要诊断正确,方药精准,当可灵活而妥善运用,而得适当的改善。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赵树良 内科-普通内科|副主任医师
病例33 文章11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