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治疗带状疱疹经验总结

中医科 中医皮肤科 2018-12-02 13:20  浏览 :7357
导读带状疱疹是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主要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初次感染此病毒表现为水痘或隐性感染,此后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中,在患者精神紧张、劳累、饮酒等诱因下,病毒再次活动,引起该疾病发生。临床特征表现为皮肤红斑上出现簇集性水疱,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并伴有显著的神经疼痛及局部淋巴结肿大。

带状疱疹是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主要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初次感染此病毒表现为水痘或隐性感染,此后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中,在患者精神紧张、劳累、饮酒等诱因下,病毒再次活动,引起该疾病发生。临床特征表现为皮肤红斑上出现簇集性水疱,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并伴有显著的神经疼痛及局部淋巴结肿大。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文献中又名“蛇串疮”、“缠腰火丹”、“蜘蛛疮”等,多见免疫力低下的成年人或老年人,春秋季发病率较高。目前,西医没有特别特效药物来治疗此种病症,多采用止痛、消炎、抗病毒对症治疗,疗效一般,并且医疗成本高、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等。笔者在临床中,应用中医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兹将介绍如下:


1,辨证论治

本病多由情志内伤,肝郁气滞,郁而化热;或形老伤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蕴久化热,湿热困阻;又外感毒邪,内外之邪相合,外发肌肤而发病。根据本病的典型皮损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等,以及最主要自觉症状疼痛,分析导致该疾病的病邪为湿、热、火、毒、瘀。其病机为邪毒阻滞,脉络不通。若年高体虚者,气血亏虚,无力行血,与病邪相持不下,往往可致疼痛持续不解。


1.1,肝经郁热

辩证要点:皮损好发于腰及胁肋部,基底色鲜红,上布密集丘疹、丘疱疹,疱壁紧张,灼热疼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疏肝清热,利湿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瓜蒌红花甘草汤

基本方及加减:龙胆草10g、生地黄15g、黄芩12g、当归12g、山栀子10g、泽泻12g、车前子(包煎)20g、柴胡12g、全瓜蒌30g、红花10g、板蓝根15g、甘草9g。发于头面部多为肝火上攻,可加菊花、川芎、薄荷疏散肝经风热;发于下肢者多为肝胆湿热下注,可加牛膝、滑石、黄柏清热利湿;疼痛明显多为气滞血瘀,可加川楝子、元胡、郁金理气活血。


1.2,脾湿内蕴

辩证要点:皮损好发于腰部以下,基底色淡红,上布有水疱、丘疱疹,疱壁松弛,破后糜烂渗出,口干口不渴,纳差或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牌利湿,解毒止痛

方药:除湿胃苓汤合瓜蒌红花甘草汤

基本方及加减:白术15g、茯苓20g、陈皮12g、厚朴10g、猪苓10g、山栀9g、泽泻15g、滑石20g全瓜蒌30g、红花10g、紫草12g、板蓝根18g、甘草9g。脘腹胀满者,可加木香、砂仁、莱菔子理气除胀;皮肤瘙痒明显者,可加白鲜皮、蝉蜕、浮萍祛风止痒;水疱大而多者,可加萆薢、车前子、土茯苓利水除湿。


1.3,气滞血瘀

辩证要点:皮损大部分已消退,但仍疼痛不止,多为刺痛,痛处不移,口干口苦,胸闷不舒,夜寐不宁,舌质暗,苔白或白腻,脉弦细。

治法:活血化瘀,清解余毒。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一贯煎

基本方及加减:桃仁12g、红花10g,赤芍15g、当归15g、生地15g、全瓜蒌30g、川楝子12g、麦冬12g、元胡12g、忍冬藤12g、甘草9g。少气乏力者,可加黄芪、太子参、地龙补气通络;疼痛明显者,可加路路通、丝瓜络、鬼箭羽活血入络;大便黏腻、小便黄者,可加龙胆草、黄芩、栀子清利湿热。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武巴音 中医科-中医综合科|副主任医师
病例0 文章43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