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床医生的角度谈谈如何编写中药斗谱

中医科 中医综合科 2018-12-02 21:40  浏览 :4808
导读中药柜台是中医师处方变换为患者能应用的汤剂的场所,也是药师从事调剂工作的场所,药师根据中医师的处方,从中药药斗中取出中药调剂成汤剂

中药柜台是中医师处方变换为患者能应用的汤剂的场所,也是药师从事调剂工作的场所,药师根据中医师的处方,从中药药斗中取出中药调剂成汤剂。中药药斗的斗谱排列是否合理,不但影响药师的工作效率和劳动量,合理的斗谱排列还会减少药师调剂中药饮片的出错率,调剂差错将直接影响中医师处方的治疗效果,甚至引起医患**。

古代和近代的斗谱如何排列,因为留存的资料太少,因此无从考查,现在全国各地的斗谱排列各不相同,少部分是依据传统的排斗谱方法排列,因为植物类中药占中药品种的比例最大,因此许多斗谱主体部分都是依据药物植物学的入药部位根、茎、皮、叶、花、果、实分类排列的,或依据中药的功效分类排列斗谱的,个人认为这些排列斗谱的方法固然分类清晰、有利于月未盘点库存,也有利于新参加工作的药师熟悉斗谱,但是许多常用药物虽然属于同一方剂,但是因为距离较远,因此同一处方,药师常常需要走较远的距离抓药,因此如果处方较多,药师的劳动量非常大,调剂用时也较长,影响工作效率,也极易出错。要知道,盘点不常用、调剂天天有,因此是否有利于盘点不是排列斗谱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省时省力才是排列斗谱的第一原则。个人早些年工作也曾多次参与排列斗谱的工作,开始的时候也曾按以上的方法结合传统经验排列斗谱,但是后来发现这种排法工作起来比较累,调剂一个常规中药处方常常需要十分钟,因此就不断改进,后来发现已常用方剂为核心,将这些常用方剂的中药放在最中间的位置,结合一些传统排斗谱原则,非常省时省力,一般的处方几乎不要走动太多的距离,也减少了出错的概率。因此在这里以医师的角度谈一下排列斗谱的原则。

一.斗谱的分区:中间,中间上部(中上),中间下部(中下),中排偏右(中右),中排偏左(中左),右偏上,右偏下,左偏上,左偏下,四角。

二.以常用方剂为核心,常用方剂的组成药物放在最中间的位置。

虽然中医分为许多流派,各家有各家的用药特点,但是常用方剂多有重合,多在用药加减上、某些方剂和某药中药的使用频率上有差别,中医处方时,多以常用基本方剂进行加减,如四君子汤、四物汤、小柴胡汤,补中益气汤、银翘散、桑菊饮、三承气汤、桂枝汤、麻黄汤,这些方剂多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汤头歌诀》等中医经典著作,这些方剂也都记载于中医教材《方剂学》[1]中。因此这些常用方剂的组成药物当归、熟地黄、桂枝、白术、麻黄、大黄、金银花、连翘等,都要放在药斗最中间的位置,因为一个药斗中多分前、中、后三个格,所以同一方剂中的药物,应该分别装于前中后三格中,同一方剂的组成药物如果分布在两个以上药斗,药斗位置应该靠近,这样调剂中药处方时,几乎不用走动太多,就可以调剂完成一个处方,因此省时又省力。

三.属于常用中药,但是又不是常用方剂的组成药物的单味中药,应该放在中间偏下位置的药斗中。

如鸡血藤、三七、山豆根、苦参、冬葵子、虎杖等中药,在调剂时,药师不需要挪动位置,只要弯腰就可以抓药,也省时省力。

四.次常用方剂的组成药物和次常用单味中药应该放在中间偏右的位置

因为一般药师的习惯为左手提秤、右手抓药,因此这种方法,可以在调剂药方中的不常用中药时,稍微一伸手就可以抓到中药饮片。如蔓荆子、丁香、玄参、降香等等药物,都适宜放置在这个位置。

五.按方剂和单位中药的使用频率从中间向两侧(中左、中右、右上、右下、左上、左下)依次排列,先考虑方剂,再考虑单味中药。遵循原则为先中后下再上、先中后右再左。

六.叶类、草类中药放在最底层大斗中、矿物类等质重中药在倒数第二屋

叶类、草类中药体积大、质蓬松,特别容易散落,因此需要放在最下层的大斗中;出于安全考虑,矿物类等质重中药需要放置在偏下的位置。叶类、草类中药和矿物类等质重中药也遵循“最常用的放在中间,不常用的放在两侧”原则。

七.种子、果仁类中药放在左右两侧的中间或偏下的位置

类似柏子仁、枸杞子、五味子这类中药易发霉、虫蛀、变质,因此放在左右两侧,易于通风、减少变质,又因为种子果实类中药质量也较重,因此位置不易太高。

八.形态难以区分易混淆的中药,距离要远;有毒中药要放置于两侧下角;有异味的中药要放置于两侧上角

有毒中药位置偏下,可以防止调剂期间药物洒落于其它中药药斗中;有异味的中药放置于上角,可以减少挥发的气味串入其它的中药药斗中的量。

总之,无论如何排列中药斗谱,都应该遵循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出错率为最高原则,根于传统,又不郁于传统,上述排列斗谱的原则也要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运用,

参考文献
1.邓中甲.《方剂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3-9。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田喜江 中医科-中医消化科|主治医师
病例0 文章42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