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位产钳术”的临床应用

妇产科 产科 2018-12-04 06:00  浏览 :3798
导读众所周知,胎头吸引术及产钳术是产科助产的两大手段,产钳术又分为“高位产钳”、“中位产钳”及“低位产钳”

众所周知,胎头吸引术及产钳术是产科助产的两大手段,产钳术又分为“高位产钳”、“中位产钳”及“低位产钳”。目前来看,“高位产钳”因并发症多、损伤大且不易掌握,已经是被逐渐淘汰了,现在在临床上,普遍使用的是“低位产钳”,对于“中位产钳”也不主张轻易使用。低位产钳术能快速、有效地缩短第二产程,娩出胎儿,紧急情况下用于挽救母婴生命,是每个产科医生都必须掌握的手术之一。但是,因为使用产钳的操作过程相对比较复杂且危险性较高,对医生的要求也较高,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现在很多妇产科医生都不愿意使用产钳,而是宁可现在剖宫产。殊不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胎头位置比较低或者是来不及选择剖宫产了,“低位产钳”仍然是处理难产的主要手段。先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浅谈一下“低位产钳术”的适应症及手术技巧。

一、低位产钳的适应症

1、第二产程延长:由于宫缩乏力、胎头位置相对异常等原因造成的第二产程延长者,且胎头先露部达+2以,不存在明显的骨盆出口平面狭窄下者。在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胎头位置相对异常不包括明显的面先露、颏先露及高直后位者;二是第二产程可以适当延长至3个小时。

2、因先兆子痫、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期并发症,或者是有胎儿宫内窘迫需要缩短第二产程者。

3、在行会阴侧切或者是行胎头吸引术失败,胎儿仍不能娩出者,需要行低位产钳术。从这一方面来讲,对于**助产,不首选产钳术。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也不适合上产钳,如胎头未衔接、宫口未开全、胎儿成骨不全或者是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当然,后两种情况很少见。

二、低位产钳术的使用技巧

1、常规消毒后,行会阴侧切,注意测切口尽可能要大,然后术者必须再一次行**检查,确认胎头位置、大小及胎方位情况,尤其是注意胎儿面部朝向,做到心中有数,初步判断进产钳的位置及深度,千万不能钳夹住胎儿面部位置。

2、先放置左叶产钳:以右手四指伸入胎头与**后壁之间,触摸耳廓,再一次确认胎头位置,以左手握左叶产钳垂直向下沿右手掌和胎头之间徐徐向胎头左侧滑行,将钳叶置于胎头左侧,这里注意需要放置到位,到位后一般不容易取出,然后需要助手固定,这个过程也很重要,否则可能会直接影响手术结果。

3、再放置右叶产钳:以同样方法,左手伸入(一般3指就可以)胎头和**前壁之间,指引右钳放至胎头右侧,需要注意左、右产钳要“面对面”相对应。

4、合拢钳扣:这是比较重要的一步,待两叶产钳位置正确时,左右产钳同时向反方向轻拉,最后锁扣,若不能对合,可稍移动钳柄调整甚至重新放置。

5、在锁扣后,还需要重新检查检查产钳位置放置是否合适,方法是:将手伸入**了解钳叶与胎头之间有无宫颈组织嵌入,另外,胎头矢状缝应位于两产钳之中间,可以据此来判断是否合适。

6、在有宫缩时牵拉,方向为向外、向下牵拉,注意在拉动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胎头位置的相对固定。当枕部位于耻骨联合下时,及时向上缓慢牵引,待胎头枕部娩出后,松开钳扣,并迅速取出产钳,将胎儿整个娩出。

总之,合理有效地使用“低位产钳术”与胎吸助产术相比,出现新生儿并发症的几率较低,如新生儿头皮血肿、视网膜出血等的发生率较低,且助产成功率高,但对于软产道的损伤及盆底肌的损伤相对较高,且对产钳术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但本身也并不可怕,只要是严格掌握适应症及手术技巧,“低位产钳术”人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助产方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房勇 妇产科-产科|主任医师
病例5 文章96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