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是以陶罐、玻璃罐或竹筒等工具,用热力排除罐内的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子吸附于体表,引起皮肤充血、血瘀,产生**性,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中国古代称为角法。
拔火罐法排除罐内空气的方法有闪火法、投火法、滴酒法、贴棉法、架火法;操作法有坐罐、闪罐、走罐、刺血拔罐、药罐等[1]。
拔罐法是盛行于民间和基层中医医疗单位的一种外治中医疗法,俗话说:针灸、拔罐子,不好也去一半子。拔罐法历史悠久、效果显著,大家都认为拔罐法操作简单,近些年除了基层中医机构大力开展,在一些保健机构也开展此法,不过存在一些应用方法上的不足。
一般认为拔罐子善于治疗风寒湿所引起的疾病,因此现在临床上多倾向于将本法用于治疗风湿类疾病和胃寒引起的疾病,其实拔罐子能治疗多种类型的疾病,部分中医教材也曾提及,包括寒热不同病因所致疾病。根据中医著作记载与个人经验,拔罐法在治疗下列疾病时有显著效果:
1.风寒湿所致痹证;
2.胃寒胃痛;
3.外感风寒所致咳嗽、气喘、头痛;
4.支气管炎;
5.肋间神经痛;
6.肾炎;
7.部分神经炎引起的疼痛;
8.痛经。
拔罐法不但能治疗疾病,还可以根据拔罐以后皮肤的反应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如浮肿症状轻微时,难以判断,可以用拔罐法做测试,拔罐以后起水泡表示湿气偏多有浮肿的症状;又如拔罐子以后有轻微出血,表示毛细血管出现病变[2]。
拔罐法还需要特别注意一些事项,才能更好得发挥其治疗作用。
一.部位的选择和处理:首选肌肉丰富的部位;对于骨骼凹凸不平、皮肤皱褶等处进行拔罐时,可以用荞麦做成面团衬于罐子下部,不但可以使罐子易于吸附不脱落,还能防止漏气,拔罐子也需要辩证选穴,或为经络穴位,可或为阿是穴,有些骨骼凹凸不平、皮肤皱褶等处必须拔罐时,就可以使用面团法固定吸附罐子,不能因为不易吸附或不适合用大罐,就不选取这些部位或换用小罐,罐子太小,负压不大,治疗效果也不显著。但是皮肤有过敏、溃疡、严重的肿胀以及大血管部位、孕妇腰腹部位不能拔罐子。
二.拔罐子的数量、次数和时间长短问题:现在流行拔罐子的数量越多越好,同一部位反复拔罐子,时间也偏长,皮肤不被拔成黑紫色不罢休,特别是在保健机构和少数基层医疗机构中问题突出,这是一种片面的治疗思想,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扶正不助邪、祛邪不伤正,拔罐子的目的是**神经、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从而增强器官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皮肤组织过度充血,会影响正常的生理机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留罐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
三.刺血拔罐每次出血量不宜超过10毫升,不需要像刺络法刺少商穴一样用力挤出血,罐子的负压作用会吸出一定量的血。
参考文献
1杨甲三.《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 针灸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488-491。
2关东卫生厅.《医疗介绍 第二集》.第一版,大连:关东卫生厅,1949年: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