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治体会
内科
感染内科
2019-04-22 14:46 浏览 :8655
导读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进行临床思考,对于一些常见的临床症状需要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因为一旦出现误诊或者漏诊均可能导致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的延误,导致患者的恢复慢,住院时间延长,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最严重的可能导致患者的死亡。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是一种经过消化道传播的急性病毒性肠道传染病。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包括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两种,后者会造成明显肝损害,也就是急性甲型肝炎。虽然甲型肝炎发病较急,但是预后良好,一般主要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和护肝治疗等治疗为主,一般是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图片来源:123RF
根据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目前主要分为黄疸型肝炎和无黄疸型肝炎。黄疸型肝炎主要分为三期
1、黄疸前期:畏寒、发热、乏力、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
2、黄疸期:发热消退, 尿色加深如浓茶水样,巩膜和皮肤黄染。肝大,质软、边 缘锐利、有压痛及叩痛,可有脾肿大。
3、恢复期 :症状逐渐 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复常[1]。无黄疸型肝炎:起病稍缓,症状较轻,可有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 肝区痛,肝大,轻压痛及叩痛。发病率高于黄疸型肝炎[2]。
对于出现上述症状疑似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血液学的检查来明确诊断,首先需要进行肝功能的检查,甲型肝炎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及天冬氨酸转氨酶均升高,胆红素部分患者会增高,表明患者的肝脏已经受到了损伤。其次需要进行血清学抗体的检查,一般需要检测抗甲型肝炎病毒的IgM 和 IgG。IgM 一般在感染甲肝病毒后一周内就会出现阳性,一般在3-6月左右可以恢复阴性,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的指标。
IgG一般要到感染后 2-3月才转变成阳性,对早期的诊断临床意义不大。最后需要检测患者的体液血液中的甲肝病毒,为诊断甲型肝炎提供最可靠的直接证据,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是诊断甲型肝炎的金标准。在临床工作中诊断的同时还需要进行鉴别诊断,需要与戊型病毒性肝炎鉴别,两者的主要的临床症状非常相似,需要同时检测抗甲型肝炎病毒IgM 和抗戊型肝炎病毒IgM ,用于两者之间的鉴别。另外需要与药物性肝炎鉴别,药物性肝炎也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皮疹等症状,同时有明显的肝脏损伤,但是患者一般近期有使用对肝脏有损伤的药物,停药后一般肝功能迅速恢复正常。
对于诊断明确的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的治疗,首先需要注意休息,充分休息后可以减少体力以及脑力的消耗,使得肝脏的血液**得到保障,有利于肝脏功能的恢复。可以明显缩短病程,防止向重症肝炎发展。在疾病的早期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时候需要控制饮食,主要以低脂肪清淡饮食为主,等消化道症状好转后,可以进行普通饮食,一般不做过多的限制[3]。
保肝药物可以使用易善复、 甘利欣、水飞蓟素、硫普罗宁、 门冬氨酸钾镁、腺苷蛋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可以稳定和修复肝细胞膜及解毒, 加速胆汁排泄,从而维持肝细胞正常功能。药物治疗不应过多。对甲型肝炎病程迁延或 IgM 抗体持续在高水平的患者,可以用干扰素治疗,3MU,1 次 / d,肌肉注射,一般用药 10-20d。
经过多例临床诊治发现,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明确后只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一般恢复较快,基本不会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向重症肝炎发展的病例也是极为罕见,但是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的甲型肝炎早期容易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 感染性腹泻、胆囊炎,血液病等疾病,直到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肝功能异常才发现被误诊,主要与肝炎临床特征不明显及接主治医师重视不够以及临床经验不足等有关。
所以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进行临床思考,对于一些常见的临床症状需要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因为一旦出现误诊或者漏诊均可能导致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的延误,导致患者的恢复慢,住院时间延长,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最严重的可能导致患者的死亡。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诊断不明的患者需要在入院3天内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必要时需要进行多学科的联合诊疗,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参考文献:
[1]匡建华 .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肝外表现 [J]. 医学理论与实践, 1996(08).
[2]刘崇柏 .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现状及预防策略 [J]. 中国计划免疫, 1998(06).
[3]赵宁,窦晓光 .376 例成人甲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分析 [J]. 中 华临床医学荟萃杂志 ,2004(1):54-54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