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诊疗的几点思考
外科
肛肠外科
2019-11-12 11:19 浏览 :12603
导读肠息肉重在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对患有多个肠息肉或者肠息肉较大时,需要注意做好术前准备,以免导致术后出血和穿孔的风险。
肠息肉是临床上一个快速增长的疾病,约占消化道良性肿瘤的50%-70%。从数据统计看,肠息肉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分析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肠息肉发病率确实在增加,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胃肠疾病的关注在增加。人们对肠息肉的预防意识提高后,直接引起每年结肠镜的检查人数的增长,从而肠息肉的发现率也有所增加。我们患者及医务人员对此应该保持高度重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免贻误病情,发展到直肠癌和结肠癌,给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息肉根据发病部位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直肠息肉和结肠息肉。息肉的病理分型非常重要,关系着处理方法和预后,病理分型有四类,分别是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绒毛膜性息肉。临床实践证明: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恶变率很低,而腺瘤性息肉和绒毛膜性息肉恶变率很高,但是发病率并不低,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发病率相对较高。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息肉有恶变可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大数据证明结直肠癌几乎都是有息肉恶变而来,我们自己的临床实践也是如此,去年的息肉病理还是良性的,腺瘤性性息肉,今年复查病理就是可以查到癌细胞,说明息肉已经恶变或者是息肉部分已经恶变。
息肉的危害主要有:息肉增大或息肉较大的容易恶变,分叶的息肉容易恶变,基底较大无蒂的息肉容易恶变,器械检查时质地较脆容易出血的息肉容易恶变,已经发生溃疡的息肉容易恶变。知道了息肉这些特点,就为我们在临床上如何处理息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以上这些内容,就是为了正确的处理肠息肉的患者。在临床上遇到了符合息肉临床症状的患者,一定要重视,特别是45岁以上的患者,家族史有息肉病史的更不能忽视,要建议患者行结肠镜检查,可以做无痛的结肠镜检查或普通的结肠镜检查。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分析,一旦发现息肉,不论大小,并有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最好建议患者行切除术。但是有许多医生,在息肉较小,0.2-0.3厘米左右,带蒂,表面光滑,无溃疡,无出血的,基本考虑是良性,恶变率较低的,往往就不做治疗,仅让患者注意复查。对此,我持不同意见,理由是这样的息肉恶变率是低,但是低并不代表不恶变,也不能说明现在就没有恶变,即使现在没有恶变,息肉继续增大,恶变的几率也是在增加,没有必要冒将来恶变的风险。
提醒医生朋友们,患者在发现肠息肉后,一定要手术许可的情况下,建议患者及时切除治疗,同时送去做病理分析。息肉在0.2-0.5厘米之间的,可以在结肠镜下直接切除,如果息肉在0.5厘米以上,可以采用套扎的方式切除。如果息肉较大,基地较宽,不要盲目切除,可以基底部注射美兰和副肾素,将息肉漂浮止血,套扎切除;如果息肉较多,也可以采用分次切除方法。一次切除多个息肉,容易造成术后的穿孔和出血。
在患者有多个肠息肉或者息肉较大时,术前,嘱咐患者禁食,再流质隐身,尽量卧床休息,最大限度的控制术后出血和穿孔的风险,息肉切除后每年至少要复查一次,因为息肉容易再发,连续复查两年,息肉没有再发,才可以将息肉复查结肠镜的时间间隔延长。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