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一生的“宿敌”——H1受体拮抗剂

2021-09-05 01:00  浏览 :7117
导读抗组胺药在治疗湿疹时如何正确使用,当遇到特殊湿疹病人时须注意些什么?

湿疹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以皮肤剧烈瘙痒、丘疹、红斑、鳞屑为表现的急性、亚急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疾病。其主要治疗原则包括:



1、一般治疗原则:寻找可能的诱发因素(日常接触物品、工作环境、饮食习惯以及自身系统性疾病等),通过远离致敏物质,治疗基础疾病的等方法阻隔过敏源的刺激;

2、外用疗法:通过外用制剂缓解改善由于皮疹所造成的皮肤损伤;

3、内服疗法:使用抗组胺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通过改变自身免疫机能,达到治疗缓解改善湿疹的作用。本文将重点讨论抗组胺药即H1受体拮抗剂在治疗湿疹中的应用。

可能的治疗机制

目前已有明确的4种组胺受体:H1、H2、H3及H4。其中H1受体在体内神经元、呼吸道、血管平滑肌、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中均有表达,当受体激活时可引起呼吸道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参与炎症反应及促进Th2免疫反应,放大炎症反应并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分泌,产生鼻痒、流涕、喷嚏、结膜充血、过敏性鼻炎并加重皮肤瘙痒症状。H1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上述细胞中H1受体的信号传导,起到抗组胺、止痒、抗炎及免疫调节的作用。

H1受体拮抗剂的使用方法

用药指征


局部、轻度的湿疹症状在使用一般疗法及外用疗法能够控制时,可以不使用H1受体拮抗剂,反之则需要联用H1受体拮抗剂。由于湿疹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采用内服疗法时不建议单纯使用H1受体拮抗剂,应适当配合免疫制剂、生物制剂及小分子抗炎药物等。

用法用量


建议尽早、规律、足量使用药物。H1受体拮抗剂对于已经发生的临床症状不起作用,因此在临床症状出现前使用,药物才能充分拮抗由组胺引发的反应。在使用过程中应提示患者连续规律的使用药物,将血药浓度维持在治疗水平。当患者症状消退时应建议患者继续足量使用药物1~2周之后,逐日减少药量,以防病情反复。

用药及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目前临床常用的H1受体拮抗剂可分为两代:

一代易透过血脑屏障,易产生中枢抑制作用,包括:氯苯那敏、苯海拉明、赛庚啶、羟嗪、去氯羟嗪、曲普利啶、美喹他嗪、新安替根、异丙嗪等。

二代中枢抑制作用相对于一代较弱,主要包括: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枸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阿伐斯汀、咪唑斯汀、依巴斯丁、奥洛他定、卢帕他定、苯磺贝他斯汀、比拉斯汀、依美斯汀等。

临床研究发现一代药物会影响睡眠质量、降低学习及认知能力,因此不建议临床长时间使用。二代药物虽然中枢作用低于一代,长期应用时同样应注意其由于中枢抑制作用所带来的风险。

下面通过表格为大家介绍具体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特别提示

1、儿童在使用H1受体拮抗剂类药物时因重点关注药物对学习能力以及专注力的影响。

2、操作精密仪器及司机等需要保持高度警觉的人群谨慎使用,如果必须使用应在服药后一段时间内暂停工作。

3、易摔倒的老年人慎用此类药物。

4、服用H1受体拮抗剂类药物期间禁止饮酒及联用镇痛药、催眠药等具有中枢抑制作用的药物,防治中枢抑制作用进一步加重。

5、单一H1受体拮抗剂使用无效或效果较差时,同时联用H1受体拮抗剂最多不超过4种。

6、避免与具有肝药酶CYP3A4抑制作用的药物联用,如必须联用时应根据临床指标调整药物使用剂量。

7、对某种H1受体拮抗剂过敏时,可选用其它类别化学结构的H1受体拮抗剂。

8、检查过敏原试验时需停用H1受体拮抗剂至少5个半衰期以上。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环境与健康专业委员会皮炎学组,中国中药协会皮肤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湿疹学组.抗组胺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全科医学,2021,19(5):709-712.
[2]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1):5-6.
[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50(6):393-396.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