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又一知名医生离世

2022-09-23 17:38  浏览 :2825
导读她当医生后,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挽救了很多妇女的生命。

她当医生后,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挽救了很多妇女的生命。

近日,福建卫生报发布消息:中国妇产科医生获奖者,福建省著名妇产科专家、原福建省妇幼保健院院长陈文祯教授因病救治无效,在福州逝世,享年97岁。


图源:福建卫生报

半个多世纪以来,陈文祯教授见证并推动了农村妇女从“生孩子听天由命”到“科学孕育新生儿”的进步;由她牵头制定的“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表”救活了无数高危孕产妇;72岁学习辅助生殖技术,被称为1000多位试管婴儿的“外婆”;96岁高龄仍坚持每周3天出诊……

她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医者诺言:

上世纪70年代末,她用自己丰富的妇产科理论和经验,为广大妇女解除痛苦;古稀之年,为圆她们的母亲梦,她甘做学生,踏入生殖领域一个新的天地,研究试管婴儿,成为名副其实的“福建省试管婴儿之母”;她多次因病面临死神的威胁,九死一生仍牵挂着病人和事业……

放弃保送机会投身妇女卫生健康事业

陈文祯教授,1925年12月出生福建福州与仓山华南女子学校相邻的一户富裕人家。

“爹会的,妈会的,不如自己会。”出生在解放前的陈文祯从小就知道,不能自立的女人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要想独立,就必须掌握本领。但在旧社会,可供她选择的不多,一个是当老师,一个是当医生。陈文祯放弃了保送厦门大学,毅然选择了当医生。

报考前,她父亲考验她说:“‘庸医后面冤魂多’,你可考虑清楚。”陈文祯当时便暗暗立志,绝不做庸医。

选择当医生,不仅改变了陈文祯自己的命运轨迹,也让许多农村妇女的命运发生转折。

解放前,我国农村妇女几乎都是在家里接生,很多人为此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还有不少农村姐妹受“两病”(子宫脱垂和尿瘘)影响被丈夫抛弃,过着痛苦的生活。

上世纪70 年代开始,国家响应“两病”住院治疗,就可享受免费待遇。

1978年卫生部部署彻底防治“两病”,组建了全国“两病”防治协作组。陈文祯和师姐王玉清被任命为福建省的“两病”防治协作组正副组长,直接在卫生厅妇幼处领导下开展工作。陈文祯欣然接受了医院下发的任务,仅带着2名医生和2名护士,便立即赶赴惠安、南安、霞浦、上杭、建阳、崇安等地农村。

由于一个县平均200例患者,加之尿瘘手术难度大,陈文祯总是忙到很晚,伴着烛光,为病人做完手术……

陈文祯清楚地记得,在闽南,一位治愈后的尿瘘患者再次穿上了自己出嫁时穿过的红裙子,还放鞭炮表示庆祝。“你知道我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喜悦吗?再辛苦也不觉得是辛苦了。”

陈文祯总结出一套治愈这些妇女病的有效方法,并手把手教给当地的医生。她说这样等她走了之后,他们就能继续接替我的工作,造福更多的人。

“要彻底帮助农村妇女解除痛苦,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当地的生育技术水平。”

1989 年,福建省卫生厅组建省围产保健协作组,陈文祯任组长,成员由省、市医疗保健机构妇儿科、妇幼保健技术骨干组成。省围产保健协作组承担助产技术执法检查,孕产妇、新生儿死亡评审,爱婴医院评审以及组建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救助网络等工作。这个组长职务,陈文祯连续担任了28年。

省围产保健协作组成立当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为52.74/10万,到2019年,福建数据是10.57/10万。而在2018年底,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8.3/10万。福建的围产儿死亡率,1992年为16.47‰,2019年为5.12‰。而在2018年底,全国婴儿死亡率平均为6.1‰。

在陈文祯的带领下,福建的成绩不但在全国名列前茅,相比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是遥遥领先。

72岁的“学生”,填补当地生殖技术空白

1997年,72岁高龄的陈文祯本来早就可以退休,老骥伏枥的她却接下了医院交派的新任务:带领医院团队研究试管婴儿。

于是,陈文祯和同事们一道,开始涉足辅助生殖领域,为不孕不育患者带来福音。她把这个任务称为“二次创业”。

“女性不能享受当母亲的快乐,是最不幸的。”陈文祯道。

彼时,广州有一个试管婴儿学习班,不过陈文祯已经超过报名年限。“一定要把试管婴儿技术学回来!”为此,医院还帮她把年龄改小了两轮,让她去。

在学习班上,陈文祯发现自己的岁数甚至比讲课老师还大。她白天听课,晚上住在学生宿舍,整理笔记复习到深夜,第二天再向老师请教。家人和学生心疼她,她却说:“先做学生,再当先生,不懂的就要学,哪里还管老不老。”为了获得更多新知识,她还花钱上电脑培训班,也是班上年纪最大的学员。“她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精力!”陈文祯的女儿回忆,学习期间陈文祯整理了超过十本学习笔记。

学习回来后,陈文祯便带头在医院成立了辅助生殖技术研究室。起初,研究室仅有1个实验室、1个手术室和2名毫无经验的工作人员,设备也仅有1台显微镜,1架培养箱和1台离心机。一个操作过程,往往要反反复复地操作数十遍。最终,在经历了17次失败后,1999年1月5日,我福建省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

如今,已有数以万计的孩子亲切地称呼她为“外婆”。有人称她“送子观音”,她却打趣地说:“我可不是什么神仙,也没那么高明,没法随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宝宝给你。”

“只要我能动,我就要上班去”

在漫长的从医生涯中,陈文祯教授始终在为病人服务,晚年也依然坚持出诊。

2007年12月,血液病加上各种并发症突袭了陈文祯,脊柱、胸椎骨折,82岁的陈文祯被隔离在密闭的层流室,与世隔绝整整半年。“换一个人肯定挺不过来。”护理过她的护士说。没想到,80多岁的陈老挺过去了,把自己从鬼门关拖回来。

陈文祯刚出院时,后遗症让其难以动弹,但她硬撑着学起身,学走路,练习上下楼。“我心想,只要我能动,我就要上班去。”

2010年2月,陈文祯回到省妇幼上班。当她知道很多病人在找她时,就开始看门诊。一开始每周一次门诊,看3个病人。病人抱怨“您的门诊很难约”,她开始逐渐增加自己的门诊,从每周1次增加到每周3次,从每次3个病人,到5个病人,再到10个病人。


图源:福建卫生报

这一工作就是一生。到了96岁高龄的陈文祯,依旧拄着拐杖,坚持每周三次的门诊,参加每周一次的科室病案讨论。

有很多人劝陈文祯退休,说“这么大年纪了,何必呢”?但陈文祯从不为所动,“既然我立志从医,就要终身为医,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患者需要我。如果真的有一天我动不了了,再退休也不迟”。

陈文祯教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现代医生。70多年来,她一直坚守临床、保健、科研和教学一线。

陈文祯教授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为妇幼健康事业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一生。

她生前曾立下遗嘱,将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将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医学。

陈文祯教授这一生都在追求做一个简单的人,过简单的人生,做简单的好医生,也正是她追求的“平凡”,成就了伟大!她谦逊执着的人生态度和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来 源 | 综合整理自福建卫生报、福建健康卫士
转载请备注来源,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爱爱医小编 |医师
病例3 文章1552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