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发文:连续工作满10年,这些医生可直接升副高

2024-01-31 06:00  浏览 :5802
导读消息一出,网友炸了:真的假的?

消息一出,网友炸了:真的假的?


近期,新疆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提到将「建立职称评审激励机制」。


《措施》提到,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取得中级职称后在基层连续工作满 10 年的,经职称评审委员会考核评审,可直接取得副高级职称,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对通过定向评价取得的职称,所聘岗位限定在乡镇卫生院。


此前,广东省发布过类似政策,明确取得中级职称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应专业连续工作满 10 年,且已聘任中级职称的,可申报直接认定副高级职称。


消息一出,网友炸了:真的假的?!!!


小编曾经看到过很多身边的医生在业务方面钻研求精,技术过硬,甚至是在本领域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水平,但是,没有论文、科研,就这样被卡着,一直是副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


限制真的太多,单位内部的职称评审文件上,一条条的要求,带教、科研、支援......少一个,都买不进上一级别的门槛。


三十岁,主治

四十岁,主治

五十岁,老主治

......


很早就有人提出:请废除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


晋升正副高职称的评定机制,曾经一直以来都是唯科研、论文、专利为重要指标,同时造就了全世界最庞大的学术不端团体和个人,以及最密集的学术产业链,从上而下,从高层到基层,全面开花。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阵阵咒骂声,其中也包括这种晋升评定机制的既得利益者,因为TA们付出了高昂的金钱代价;更包括广大的受害者,TA们无数次默默挂掉论文贩子们的电话,专注于平凡的临床工作中。TA们鄙视这种行为,也厌恶同流合污,还抱有对评定机制改革的幻想!



难道说所有的医学科研论文专利都是假的?当然不是。任何行业都有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引领医学向前发展,但实属太少。绝大多数医学科研,无论自撰还是抄袭,都是赤裸裸地以晋升为初衷,从立项到研究,既无临床实用意义也无推广前景,但基本上都会出“成果”,并最终冠以“国内领先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也让医护们对中国医学的国内水平有了相对客观的认知,医务人员对此都心照不宣。


大到国自然基金,小到基层科研立项,有背景的,浪费国家的钱;没背景的,浪费自己的钱。目的都是一样,更为无奈的是,大家都熟视无睹并已习以为常。


无论是老的标准还是新的评定标准,都客观上存在弊端,多所医院的同行们给我的信息中,我一次又一次感受到这种晋升体制对医疗行业的巨大伤害。


在这样的模式下面,医生不能把精力集中于治病救人,却耗费弄虚作假搞投机拼关系上面,对患者而言意味着灾难。


为什么不废除晋职称呢?它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控制岗位比例。


国家给到公立医院的正副高岗位是按人员基数划比例控制,这种控制模式对于医疗行业来说,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发展。


控制岗位比例并不能维持医院老中青结构及人才梯队建设!各医院的共同困境是:高年资医师越来越扎堆而退休慢,新入职者越来越少而辞职率居高,造成高级岗位紧张。解决的途径应该是多引进新人来扩充分母,而不是削减分子。


控制岗位也并不能形成择优上岗的局面,反而因职评体系的天然弊端滋生巨大的腐败和利益投机,岗位争夺白热化,医疗的本质严重偏离治病救人的宗旨,医务人员重心转移。


既然有如此多弊端,为什么一定要控制岗位?答案似乎只剩下一个,控制工资档。每多增加一个岗位就多增加一份支出,而且到退休后都会高一个档的工资。


那么,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一个话题上,该不该控制医生的工资。以前,不好说;现在,必须说,完全不应该!


近年来,全国公立医院开展了摧枯拉朽式的整顿,尤其是药械回扣空间基本消灭。其实,很多医生都在盼望这一天的到来,大家都希望拥有合理的阳光收入,希望用工资来体现劳动价值,疫情过后多数医院财务下降绩效发放减少,收入更是直接寄希望于工资,然而,工资并没有相应上调。


每个人都感觉到,公立医院的寒冬已经到来了。说轻一点,一片死气沉沉;说客观一点,已经处于要死不活的状态;说重一点,公立医疗体系已岌岌可危。哪怕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都没有出现这种苗头!


在这样的形势下,合理地上调工资是必要的。废除正副高岗位制,按医务人员的资历不设障碍地自动上调工资档,是一种最现实、可操作性最强,代价最小的方案,一方面稳定医疗队伍和情绪,另一方面让年轻医生能看到前景,减少离职,建立持久的职业归属感。


那么,一旦摆脱了晋职的压力,会不会让医生失去奋斗目标、得过且过混资历、缺乏科研创新动力而自甘平庸?不会!不仅不会,反而会让优秀的人才更容易出成果,因为不以晋职为目的的科研将会更加纯粹,科研项目会锐减至精,反而节省投入。优胜劣汰将发挥行业自我净化功能。


有实力有条件潜心做科研的人,要给他们更充分的动力,一旦做出真正对医疗行业有实质贡献的成果,给予更高的激励,职位、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副主任、或者物质奖励,很多顶级医院对于有价值的SCI,毫不吝啬地一次性给予几十万几百万资金奖励,很有魄力,这才是方向。


科研,是行业精英们做的事,应该走精英路线,而不应该以晋职称为目标,那属于自降身价,并且势必造成“全民科研”的假大空局面,乃至如今产业链固化难以割裂。而且,任何一个有眼光的医院,领导层识别真伪科研并不难,难的是能否抵得住动辄几百万的项目基金,难的是“科研兴院”的宗旨下比翼齐虚的体系能否自净化。


只要有职称评定机制存在,就不可能防止钻系统漏洞的人,而且随着时间进展就会成为主流。大禹治水,靠的是疏而不是堵。取消职评,精英更有发展通道,无论临床还是科研,有突出贡献的人都不会被埋没。这种借鉴自前苏联的职称体系,几十年来没有打破,沿袭至今,已经成为既不代表临床水平,也不代表科研水平,仅代表迎合投机水平的错构瘤。


如果废除规则取消晋升制度,保守预测一下,中国95%以上的医学科研、论文、专利将彻底消失,必然导致那条庞大的产业链瞬间崩溃,而它涉及的利益链错综复杂,既得利益者拥有制定规则的话语权,这是另一个维度下的搏弈。


这两年,很多医院晋升评定机制有所改变,原则上降低了科研论文的比重,在抗疫一线优先的前提下,同时增加了临床病案、个人业绩、社会评价、患者满意度等等方面,对于绝大多数医院而言,这是一个重大进步,也是无数人长期呐喊呼吁的结果。但是,这种机制由于缺乏侧重点与量化指标,实施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弹性,效果如何,现在还很难评价。从医疗的本质出发,真正最可靠的评价应该是患者满意度,最能真实反应医生的技术与服务水平,但是由于这个指标更加难以量化,弄虚作假的空间甚至可以超过科研论文,所以也无法在评定中参考,这是硬伤。


来源 | 急诊医学资讯综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