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病因
外因:外伤、慢性劳损、风寒湿邪
内因:职业工种、年龄、体质经络、脏腑、气血津液
西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神经组织压迫 机械性损伤压迫对于神经可产生直接的机械效应和通过损害神经血供而产生间接效应。缺血对于神经的传导功能的影响更甚于压力本身。压迫也会造成神经内血管通透性的改变,使大分子物质和液体流出,继发水肿。
2.神经根压迫 神经根比周围神经对压迫更加敏感。静脉瘀血所致的毛细血管逆流是神经根压迫综合症的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水肿比压迫本身对神经根的不良影响作用时间更长。对于慢性神经损伤,水肿的存在和继发神经内纤维化有关,这可能是某些患者神经压迫解除后恢复很慢的原因。机械的压迫和炎性致痛物质的存在会降低痛阈,因而引起疼痛。帕尔克等认为,静脉瘀血是造成神经根疼痛的一个重要因素。
3.临床症状与神经根压迫的关系 压迫可以导致神经根传导功能的障碍,临床上表现为感觉和运动缺失。轻度压迫造成微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淤滞,代谢产物在神经组织内积聚,而这些代谢物本身可以致痛。在休息状态下,受压的神经血流恢复,代谢物被清除,疼痛就可以迅速消失。
4.神经源性介质 生物化学物质和神经肽类在疼痛感受中起重要作用,这些致痛物质或可直接激发疼痛,或可降低痛阈。
5.非神经源性疼痛介质
6.炎性介质与临床发病过程
中医的辨证分型
风湿痹阻型
病因病机:正虚,风寒湿邪侵袭,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临床表现:阴雨天加重,得温则减,痛处游走不定
辨证论治:祛风除湿,除痹通络
寒湿痹阻型
寒湿之邪,留滞经脉,造成经脉闭塞,气血凝滞
冷痛重着,得温则减,痛有定处
温经散寒,祛湿通络除痹
湿热痹阻型
湿热内蕴,随气而行,流注于肌肉、经络、关节之间,血脉不通而痛,红肿热痛,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气滞血瘀型(最常见)
病因病机:(1)跌扑损伤,脉络破损,血液留滞于脉外;(2)病程日久,外邪留滞经脉;(3)久病体弱,气血不足,血运无力,皆可使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导致脊柱、四肢、筋脉、关节等部位气血凝滞,经脉闭塞。
临床表现:外伤史,刺痛,痛有定处,夜间加重,舌质紫暗或者有瘀点。
辨证论治: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气血两虚型
病因病机:素体虚弱或者病程日久,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而成。
临床表现:腰背酸痛,肢体麻木,肌肉拘急
辨证论治:调养脏腑,气血双补
肝肾不足型 类似于气血两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