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妇科炎症证治四法

妇产科 2011-04-27 14:43  浏览 :2992
导读慢性妇科炎症大致可分为慢性盆腔炎、慢性宫颈炎,慢性**炎三类。对于急性炎症阶段,大部分用西医抗生素治疗能很快控制,但转成慢性炎症后,抗生素很难再起作用,且易产生耐药的诸多副作用。本人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运用调肝、健脾、活血、温阳、渗湿或寒

    补血调肝健脾法

    主要适用于慢性盆腔炎,患者病程较长,以小腹隐痛或拘急疼痛为主,痛且喜温喜按,一般兼有白带,面色萎黄,舌淡,脉缓弱或小弦。治以养血和肝,健脾渗湿。方用当归芍药散加减。

    典型案例  患者,女,35岁。五年前因人流后出现腹痛,带下增多,西医治疗暂愈。近几年来在稍劳累后便出现腰腹胀痛,小腹下坠感明显,带下稍多色黄,精神不佳,面色萎黄。B超示:盆腔积液,并多次经中西医治疗效果均不明显。查舌质淡,苔稍腻,脉细涩。中医诊断:带下病,肾虚腰痛。证属肝脾不和,肾虚湿滞。治以调肝健脾,补肾祛湿。方选当归芍药散加味: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术30克,白芍15克,泽泻15 克,茯苓15克,乌药5克,白果8克,巴戟天15克,杜仲15克,续断20克,淮牛膝15克。水煎服,1剂/日,分2次服,6剂后各项症状明显好转,守方加减服用半月,诸症消除,再做B超检查正常。

    扶正祛邪温清法

    主要适用于慢性宫颈炎或慢性盆腔炎以带下量多为主述,且长时间应用抗生素而无效者。症见患者以带下量多为主,带下时色白清稀如涕,时色黄绿黏稠,或黄白相兼,症状表现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证,用凉药用温药都不见效,舌质偏淡,脉细或缓。治以扶正祛邪、温寒清热。方用乌梅丸合薏仁附子败酱散加减。

    典型案例 患者,女,32岁,三年前在一次引产后,出现腰骶胀痛,带下增多,经B超检查:盆腔积液;后经治疗积液消失,但带下量多未减,久治不孕。经多次检查为:宫颈中度糜烂,带下有脓细胞。宫颈用药并做细菌培养后按药敏用药反复治疗近两年,症状未见改善。现诊仍以带下量多为主,色时清稀如涕,时黄绿黏稠,常感疲倦,时怕冷时怕热,舌质偏淡,脉细滑。述近两年用西医治疗无效后,中医诊治年余而带下检查亦无改善。中医诊断:带下病,不孕证。证属寒热夹杂。治以扶正祛邪,温寒清热。方用乌梅丸合薏仁附子败酱散加减:乌梅15克,黄柏15克,黄连10克,附片15克(先煎),桂枝10克,细辛5克,干姜5克,党参10 克,当归10克,败酱30克,薏仁30克,椿根皮15克,苍术10克,川椒5克。水煎服,1剂/,日分二次服。服上药10剂后,带下量明显减少,守上方服用月余,再做检查化验均正常,并于下次月经后受孕。

    健脾益气渗湿法

    适用于慢性宫颈炎或**炎。症见患者带下量多,质稀色白,肢体倦怠,少腹隐痛,纳少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细。治以健脾益气,渗湿止带。方用参苓白术散或完带汤加减。

    典型案例 患者,女,38岁,因带下量多2年来诊。之前经检查有中度宫颈糜烂,白带化验白细胞(++),西医治疗未效。两年来带下时多时少,质稀淡黄,肢倦乏力,食欲不佳,腰酸,每于经前大便变稀,舌淡苔稍腻,脉细。中医诊断:带下病。辨证为脾虚带下,治以健脾祛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苡米15克,车前子10克、椿根皮15克、芡实30克,海螵15克,续断20克,木槿花6克。6剂。水煎服,1剂/日,分二次服。服上药后带下明显减少,精神转佳,效不更方,再以上方加减服药半月,后经检查痊愈,随访一年正常。

    活血祛瘀温经法

    适用于慢性盆腔炎导致的痛经或不孕症,属少腹寒凝血瘀之病机。症见患者以痛经为主,月经色黑有块,紫黑,舌下有瘀斑或舌下静脉怒张,色青,脉沉涩。治以温寒活血,逐瘀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典型案例  患者,25岁,婚后3年未孕,素来经前疼痛,经色紫黑有块,量少,时见带下量多如涕,伴见腰腿疼痛,精神不振,平素较怕冷,曾做多项妇科检查除带下有白细胞外,余未见明显异常。舌质淡衬紫,脉沉。中医辨证为:痛经、带下。证属寒湿凝滞,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小茴3克,干姜6克,延胡索15克,当归12克,川芎6克,肉桂3克,赤芍12克,蒲黄10克,五灵脂6克,苍术12克,茯苓10克。7剂,水煎服,1剂/日,分2 次服。服药后首次经前疼痛大减,经色转红。后继以此方加减服用近三个月,半年后受孕并生一子。

    慢性妇科炎症大致可分为慢性盆腔炎、慢性宫颈炎,慢性**炎三类。对于急性炎症阶段,大部分用西医抗生素治疗能很快控制,但转成慢性炎症后,抗生素很难再起作用,且易产生耐药的诸多副作用。本人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运用调肝、健脾、活血、温阳、渗湿或寒温并用诸法治疗慢性妇科炎症取效甚佳,而且用中药治疗此类慢性炎症的优势显著优于西医治疗。另外,临床所见慢性炎症因湿热所致者亦不少,治疗当以辨证为主。

    (本文已发表于《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