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的合理选择

其他科室 其他 2011-06-01 11:35  浏览 :5081
导读股骨粗隆间骨折是65岁以上人群常见的髋部损伤,该人群常伴有多种内科疾病,脏器储备功能不足。牵引等非手术治疗需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导致死亡率增高,且骨折畸形愈合多,故公认应早期内固定[1]。由于粗隆间局部以松质骨为主,老年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65岁以上人群常见的髋部损伤,该人群常伴有多种内科疾病,脏器储备功能不足。牵引等非手术治疗需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导致死亡率增高,且骨折畸形愈合多,故公认应早期内固定[1]。由于粗隆间局部以松质骨为主,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伤后容易发生不稳定的粉碎性骨折,粗隆区内侧与后内侧骨的连续性中断,致使骨折复位困难而且复位后不稳定,造成骨折畸形愈合、髋内翻、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手术治疗也存在手术创伤大、手术方法繁多选择、困难等问题。本文根据笔者临床经验,结合国内外文献,阐述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



  1 常规内固定手术



  1.1 多针固定



  此法简单方便,经皮多根斯氏针固定属微创手术,适合老年、体弱、局部软组织条件差等患者,且具有简便易行再次手术方便等优点。但要求大粗隆外侧皮质完整,只能起到简单固定,容易松动,抗内翻应力能力差。针尾埋于皮下,病人感觉不适,加之退针或患肢相对废用萎缩可使不适更加明显。



  1.2 动力髋螺钉



  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是最常用的粗隆间骨折内植物,对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是肯定的,甚至一度被作为治疗的“金标准”。但对于不稳定性骨折伴骨质疏松的患者,DHS治疗失败率高,对反粗隆间骨折加压作用可导致骨折段的分离,效果更差,失败率高达24%~56%[2]。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内侧皮质骨多有缺损,压应力不能通过股骨距传导,导致内固定物上内翻应力增大,导致螺钉切割股骨头、钢板疲劳断裂或钢板远端螺钉拔出,远端骨干向内移位导致髋内翻、肢体短缩畸形。同时患者多有骨质疏松,DHS不能有效控制骨折端的旋转应力。



  1.3 髓内钉



  髓内钉包括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和Gamma钉等多种,具有较好的抗旋转、稳定功能,用于治疗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约为4.6%,包括1.8%的术中骨折,7.1%术后螺钉穿出,股骨干骨折占3.1%。



  2 微创钉板系统手术



  重建粗隆间骨折的稳定性有赖于内植物稳定,尤其在粉碎骨折无法恢复稳定的解剖复位时。比较好的内固定方式应该在提供良好的稳定性、降低失败率的同时,能够通过微创的手术方式减少失血、感染和其他的伤口问题[3]。髋部骨折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使改善病人术后生理状态,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成为可能。



  2.1 经皮加压钢板手术



  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ing,PCCP)手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以色列骨科医师Gotfried推广应用,是一个双轴线、小侵入的内植物,有两个平行股骨颈螺钉,可以承受较高的旋转暴力,提供旋转稳定性,由于螺钉直径较小使外侧皮质得到保护,可有效防止骨折移位并能允许立即完全负重[4]。PCCP可以微创植入,减少出血和伤口问题,能够有效保护骨折端血运,防止骨折断端血肿丢失。自2008年1月以来本中心采用经皮加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按照Evans?Jensen分型,ⅠB型5例,ⅡA型11例,ⅡB型19例,Ⅲ型7例;按照AO分型均为31?A1和31?A2型。术中出血约100~150 mL,平均手术时间是45.5 min。例如1例72岁女性患者,左股骨粗隆间骨折,AO分型31?A2.2型,Evans分型Ⅲ型,取股外侧上段2个2 cm长切口,置入PCCP钢板,术后髋部正位片示骨折近解剖复位,PCCP位置良好,1周后在助行器保护下行走,术后关节功能恢复优(图1a、b)。我们治疗过程中的体会是,该法明显减少出血、减轻软组织损伤、降低术后疼痛,且操作简单,学习时间短,尤其适用于在各级医院中推广应用。



  2.2 小切口DHS手术



  DHS常需将股外侧肌切开约10 cm,切口大,出血多,组织损伤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切口入路可降低对骨折端血供影响,减轻组织损伤和降低术后疼痛。本中心自2008年6月以来采用4 cm的小切口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91例,手术中通过小切口旋转插入钢板,手术时间平均为60 min,术中出血约150~300 mL,术后X线片评估均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髋关节功能优良。例如1例77岁女性患者,左股骨粗隆间骨折,AO分型31?A2.2型,Evans分型Ⅲ型,双膝关节重度骨性关节炎,重度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病Ⅲ级(极高危)。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小切口DHS内固定术,术后髋部正位片骨折复位良好(图1c、d)。



  a:取股外侧置入PCCP钢板(72岁女性患者);b:术后髋部正位片示PCCP位置良好(72岁女性患者);c:小切口DHS内固定术(77岁女性患者并重度骨质疏松症);d:术后髋部正位片骨折复位良好(77岁女性患者并重度骨质疏松症)图1 左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



  3 关节置换手术



  对于稳定的粗隆间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以较快地恢复肢体功能,减少全身并发症,但对于不稳定的粉碎性骨折,则仍存在固定不牢、髋内翻畸形愈合率高、卧床时间较长等问题。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此类骨折的一种积极有效、最直接的治疗手段,能提供早期的关节活动,患者术后下地时间在1周以内(内固定患者多需4~6周),减少了卧床时间,降低了因长期卧床导致的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其他内固定手术相接近[5]。本中心自2000年以来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性、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64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5.5年(平均18.5个月),术后开始负重行走时间为3~27 d,平均14.2 d。85.7%的患者髋关节功能接近或恢复到受伤前水平,未发现髋内翻,未见感染、松动、脱位者。由于关节置换术费用高,一旦发生松动或感染,则补救极为困难,应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因非骨水泥假体难以达到早期的稳定性,松动率较高,不宜采用。我们常规应用骨水泥填充骨与假体之间的空隙,增加了骨水泥、假体、骨之间的接触面积,假体柄承受的应力可均匀地传送到骨皮质,各个界面均较稳定,允许术后早期负重,因此骨水泥假体能减少术后疼痛,降低假体下沉和松动的发生率。老年患者髋臼关节软骨已经退变,半髋置换术后将很快发生软骨的严重磨损,导致翻修率和死亡率增加,因此,半髋置换仅适用于患者年龄较大、伤前活动量少、预期寿命短、合并症多,一般状况和生理代偿能力差、术中见髋臼关节软骨良好者。若患者相对年轻,年龄在75岁以下,伤前活动量大,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合并症少,预期置换后的关节使用年限较长者,应选择全髋关节置换。



  近年来,PCCP和DHS等内固定手术的比较研究也表明,应用PCCP出血明显减少[4],术后疼痛较小,康复锻炼时间较早,适用于并存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虽然还不能完全否定DHS的传统治疗地位,在无法实施PCCP治疗时,小切口置入DHS是可选择的术式。而髓内固定使组织损伤较重(扩髓),出血较多,输血率相对较高,不是“真正的微创”,其与PCCP的优劣仍需要更多的循证研究。关节置换术适用于70岁以上;有心肺功能不全、脑血栓后遗症等不宜长期卧床者,有明显骨质疏松;属于不稳定、粉碎性的粗隆间骨折,估计内固定不牢固者。临床工作中可以结合医疗条件、患者全身情况等综合考虑,不必一味追求新颖的、高精尖的内固定器械或手术方法。



  老年患者各脏器的生理机能减退,而骨折和手术造成的创伤大,对患者生理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要求高。除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外,通过良好的围手术期处理,可以稳定合并症,避免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包括术前纠正脏器功能障碍和内环境紊乱,缩短手术时间,加强术后监护和脏器功能维护,早期(麻醉苏醒后)肢体主动活动及**、使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深静脉血栓。术后第2天开始坐起,酌情进行功能锻炼,尽早下床在监护下负重行走,使肢体功能尽可能早的恢复到伤前水平。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