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认识的逐步深入,打鼾(病理性)作为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之一,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此种疾病多不被患者重视,常会引起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呼吸衰竭、脑血管意外、血黏度增高等合并疾病,并可能引起夜间突然死亡,故被称为“隐形的杀手”。西医将其归类为呼吸系统疾病,而中医认为打鼾与多个脏腑都有关系,在此,笔者仅针对打鼾与脾胃病之间的关系作一浅述。
(一)古文献相关记载
打鼾首见于《内经》,书中称之为“息有音”,《素问·逆调论篇》:“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明确指出,睡眠质量较差伴随打鼾者是由于胃脉之气上逆,第一次提到了打鼾与胃的关系。
《诸病源侯论·瘿瘤等病诸候》已把打鼾作为独立的疾病归于“鼾眠候”:“鼾眠者,眠里喉咽间有声也……气血若调,虽寤寐不妨宣畅;气有不和,则冲击喉咽而作声也。其有肥人眠作声者,但肥人气血沉厚,迫隘喉间,涩而不利,亦作声。”意在表明肥胖之人气沉血厚,气沉则不能通行上下内外,血厚则易导致阻塞不畅,故气血失调出现打鼾。而“肥人气血沉厚”的产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这是因为:脾与胃同居中州,胃纳水谷,靠脾的运化、转输、升清将精微物质化生为气血,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升胃降才能保证气血运行调和。若脾胃功能失调,未能将水谷精微物质转化为气血运行周身,而是酿为痰湿停聚于体内,日久则形成肥胖,出现“气血沉厚”的局面。
《景岳全书》在论阳虚喉痹时也提到打鼾:“盖有因喉痹而过於攻击,致伤胃气者,有艰於食饮,仓廪空虚,亦伤胃气者,又有身体素弱,不耐劳倦而伤胃气者。凡中气内虚,疼痛外逼,多致元阳飞越,脉浮而散,或弱而涩,以致声如鼾睡,痰如拽锯者,此肺胃垂绝之候……”意在表明因用药过于峻猛苦寒,伤及脾胃,引起脾胃虚甚,不能制约元阳,元阳上浮,出现睡眠打鼾。其发病机理为峻猛苦寒之药伤及脾胃,中虚则痰湿内生,脾胃虚甚引起元阳虚浮,虚浮之元阳携痰浊上犯清窍,则会出现鼾眠。
(二)打鼾、肥胖与脾胃三者的关系
从以上相关古代文献可以得出:第一,打鼾与脾胃病密切相关;第二,肥胖是打鼾发生的高危因素。而肥胖的主要病因又恰恰不离脾胃。脾为后天之本,人体所必需的一切营养物质来源于饮食,若脾运失健,胃虽能纳水谷,但纳入之水谷不能变化营养物质,反酿成痰湿,日积月累,则成肥胖。若胃热则会胃纳过旺,势必加重脾的运化负担,日久则脾运不健,痰湿蕴热,复困脾胃,亦成肥胖。
肥胖之人往往多湿多痰,痰湿易于阻滞气机,气机失调,迫隘喉间而发鼾声;鼾声日久,气机失调则更甚,痰湿难去,使得肥人更肥,二者形成恶性循环。现代研究也证明,肥胖是打鼾发生的高危因素,40%的肥胖者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而病态肥胖患者患该病的比率则超过了90%。肥胖者颈部、咽部、舌及腭部等上气道脂肪过度聚集,软组织体积增大,导致上气道变窄,仰卧位睡眠时咽部脂肪的下坠和颈部脂肪的压迫使狭窄的气道进一步塌陷闭塞,从而导致打鼾的发生。
由以上可知,脾虚胃强,酿生痰湿,痰湿滞留身体则成肥胖,肥人痰湿阻滞气机则易出现打鼾,打鼾、肥胖、脾胃功能失调三者之间紧密关联。
(三)从脾胃论治打鼾
既然打鼾与脾胃病之间有着如此微妙的关系,那么就有必要探讨一下如何从脾胃论治打鼾。据《内经》所述,应降逆胃气;据《诸病源侯论》,应健康减肥,即补脾清胃、利湿化痰、调补气血;据《景岳全书》记载“速宜挽回元气,以人参一味浓煎,放心徐徐饮之。如痰多者,或加竹沥姜汁亦可。”意在培补元气,回阳救逆化痰。
总之,从脾胃论治打鼾,其总的治疗原则为补脾化痰、升清降浊。据此原则治疗就可以使得气血调和,气机通畅,维持健康体重,从根本上治愈打鼾。相对于西医手术疗法的昂贵费用、高复发率、手术风险及后遗症,中医辨证施治,从根源入手,则更加科学合理。
(四)总结
从古至今的文献以及研究结果皆表明,打鼾与脾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临床上遇到打鼾患者,辨证责于脾胃者,应本着补脾化痰、升清降浊之法进行辨证治疗。另外,本文仅仅是从脾胃角度进行论述,打鼾作为中医问诊信息范畴,临床诊治时还需考虑周全,辨证施治,才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