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为临床常见的多发病,临床表现已口腔黏膜发生溃烂、疼痛,反复发作,顽固难愈为特点。属中医“口疮”、“口疳”、“口疡”等范畴。本病病因较为复杂,个体亦有差异,与患者的饮食习惯,工作环境和生活起居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以实证多见,然虚证亦不少,笔者在跟随导师成肇仁教授临证学习过程中,对其深有体会,现摘录成肇仁验案三则,以飨同道。
中虚湿热型:李某,女,27岁。2010年10月8日初诊。患者主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5年。伴口中发黏,大便偏稀,日行2~3次,肠鸣,白带色黄偏多。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处方:黄芩10,黄连6克,法夏10克,干姜6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苡米30克,炒扁豆15克,山药3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升麻10克,炙甘草10克,射干10克,茵陈15克,黄柏10克,7剂,水煎服。二诊时口腔溃疡明显好转,效不更方,遂守上方略事加减嘱患者续服7剂以补其虚。
本例实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胃气虚,一则津液不化而凝聚成湿,故见口中黏腻,大便稀溏,白带偏多,正如缪希雍所说:“白带多是脾虚”;二则饮食不化而气血乏源,故见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中虚生内热,与湿蕴结遂成湿热,上蒸则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下注则白带色黄量多。故处方以甘草泻心汤和参苓白术散加减。取甘草泻心汤清热化湿,解毒调中以治其标,参苓白术散健脾除湿,补益气血以治其本。另外,加入茵陈,黄柏以除下焦湿热,射干清热解毒,《本草纲目》谓其:“射干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痹咽痛为要药。”升麻清热解毒,升而能散,可宣达郁遏之火,诸药合用,标本兼治,故获良效。
阴虚火旺型:向某,男,25岁。2010年11月16日初诊。患者主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多年。伴多汗,口干不欲饮,便秘,小便偏黄,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处方: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天冬、麦冬各10克,石斛30克,茵陈15克,黄芩10克,茯苓15克,枳壳10克,枇杷叶10克,白芍15克,玄参30克,水牛角片30克,升麻10克,滑石18克,甘草6克,射干10克,酒军6克。7剂,水煎服。二诊时口腔溃疡已愈合,嘱其续服7剂以巩固之。
本例患者属阴虚火旺证。阴液亏虚,阴不配阳,阳热内生,津液不归正化而化湿,火热挟湿浊上攻,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伴便秘,尿黄,失眠等内热之象,处方以甘露饮加减。甘露饮作为一个治口疮的千古名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二冬、二地、石斛养胃生津,滋阴降火,俾水旺则火熄,犹如“甘露”之意;茵陈、黄芩苦寒以清热祛湿;火热上行为患,故又以枳壳,枇杷叶抑而降之。另外,加入白芍、玄参以助滋阴,水牛角片、射干清热解毒,滑石合甘草取六一散之意与酒军分别导热从前后二阴而去,升麻仍寓“火郁发之”之意。全方清补兼施,效果显著。
脾肾阳虚型:杨某,女,36岁。2011年3月2日初诊。患者主诉口腔溃疡三月。两颊黏膜溃疡色淡。伴口渴喜温,尿黄,腰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处方:黑附片10克(先煎),干姜6克,白术12克,肉桂6克,党参15克,法夏1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砂仁6克,骨碎补15克,龟板20克(先煎),炙甘草6克,怀牛膝15克,升麻10克。7剂,水煎服。二诊时两颊溃疡已不疼痛,且新生肉芽清晰可见,色淡,伴大便偏干。守上方去升麻,黑附片减为6克,干姜增为10克,另加入肉苁蓉15克,熟地黄30克,当归15克等润肠通便药以巩固疗效,后获痊愈。
明代医家薛己《口齿类要·口疮》中“手足逆冷,肚腹作痛,中气虚寒也,用附子理中汤”,正与此证相符。成老治口腔溃疡非常重视观察患者局部黏膜的颜色,借助颜色的或红或淡可以直接地反映出局部火热的虚实,此例患者溃疡黏膜颜色暗淡,结合舌脉可知其脾肾阳虚、阴寒逼虚火上炎之证已显。故处方以附子理中汤温中散寒,加知母、黄柏、肉桂取滋肾丸之意以清下焦湿热,助膀胱气化;怀牛膝、龟板滋阴潜阳,引虚火下行;骨碎补温补肾阳;升麻是成肇仁教授治口腔溃疡的常用药,认为能引诸药直达病所以解毒,盖从名方清胃散中活用而来,《名医别录》谓其:“主中恶腹满,时气毒疬,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故用以治口疮,效果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