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发热反应的因素与防止

其他科室 其他 2012-06-06 09:37  浏览 :7195
导读静脉输液是抢救病人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如果输入的药液被热源、细菌及微粒污染,可造成发热反应,引起休克等并发症,甚至死亡。为防止输液发热反应,近年来同行们对发热反应的因素、防止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静脉输液发热反应

    静脉输液是抢救病人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如果输入的药液被热源、细菌及微粒污染,可造成发热反应,引起休克等并发症,甚至死亡。为防止输液发热反应,近年来同行们对发热反应的因素、防止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静脉输液发热反应的因素与防止进展综述如下。

    1 静脉输液发热反应的主要因素

    引起输液发热反应的因素除去常见的因素,如输入药物液体不纯、变质或被污染;环境空气的污染;联合用药过多及药物配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配药加药中的污染外,近年来还发现了以下因素。

    1.1 配药加药中新的污染
    安瓿的切割与消毒不当造成的污染;加药针头穿刺瓶塞微粒的污染;加药注射器的污染。

    1.2 静脉穿刺针头斜面滞留微粒及静脉留置导管的污染。

    1.3 输液器具塑料管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及终端滤器不能全部滤去微粒等也是引起发热反应的主要因素。且更为普遍。

    2 静脉输液发热反应的防止进展

    2.1 严格查对制度把好药物器具关
    液体使用前认真查看瓶签是否清晰、是否过期,液体瓶有无裂纹及松动,药液有无杂质及澄明度;输液器使用前要认真查看包装袋有无破损,应禁止使用不合格输液器具。

    2.2 应用现代技术把好药液配制关
    2.2.1 改进加药进针习惯
    即将垂直进针改为斜角进针,使针头斜面向上与瓶塞成75°角刺入,并轻轻向针头斜面的反向用力,从而可减少胶塞碎屑和其他杂质落入瓶中的机会。
    2.2.2 改进安瓿的割据与消毒
    传统使用的一些开启安瓿的方法如用镊子等物品敲开法,可造成严重污染应忌用;两次消毒法(即折断安瓿前后各消毒一次)虽然能有效减少污染但在大量的临床输液操作时则很难做到。李玉梅采用安瓿锯痕后用0.5%强力碘或75%的酒精棉签一次消毒后打断,能达到无菌的目的,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认为采用“易折型”安瓿或控制割据安瓿痕长≤1/4周及坚持开启前的消毒是减少药物污染的重要措施。
    2.2.3 采用正确的抽吸药物方法
    抽液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不能横握注射器,即“一把抓”。抽吸时安瓿不应倒置。抽吸时针头应置于安瓿的中下部。其理由是针头置于颈口时,玻璃微粒污染最多,置于底部时微粒最少,但针头触及底部易引起钝针。向输液瓶内加药或注射时,应将针管空气排净并垂直静止片刻。因大于50μm以上的微粒沉淀较快,可使其沉淀于针管内,再缓缓注入。同时尽量减少液体瓶的摆动。这样会使瓶内的较大微粒平稳沉积于瓶口周围,以减少微粒进入体内。
    2.2.4 避免加药时使用大针头及多次穿刺瓶塞
    当液体中需加多种药物时,避免使用大针头和在瓶塞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正确方法是将一枚针头插入瓶塞固定作为注药针头,抽吸药液时用另一枚针头,从而可减少瓶塞穿刺次数,以减少瓶塞微粒污染。但抽药的空针也不能反复多次使用,因使用次数越多微粒的数量越多。据报告,已有研究者将加药针头进行改进,将传统的针头做成封闭的圆锥形方形的针孔开在针头侧面。以减少穿刺瓶塞产生的微粒污染。但李学福实验研究则认为,这些微粒的产生与瓶塞的质量有关而与穿刺针头的粗细无关。
    2.2.5 加药注射器的使用
    一种“快速稀释加药器”已研制成功并开始应用于临床;药液直接通过无菌针头,软管进入输液瓶,稀释加药在一推一吸的过程中完成,一个针管可用来完成所有不同品种药物的稀释和加入,有配伍禁忌的药物可用不同器械。取消了用注射器传递释药液或药液的媒介,减少了注射器的用量、微粒的污染。且价格便宜、操作简便、效果好。

    2.3 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及无菌操作规程
    2.3.1 操作环境的净化
    配药室按常规定时定期清洁消毒细菌监测。为病人行静脉穿刺后,应用随车消毒液洗手,方能为第二者穿刺,为减少细菌微粒的污染,有的医院已采用100级净化工作台,它是由低中高效三组过滤器滤过清除空气中的尘粒,以达到净化进入液体瓶内的空气,从而清除微粒的污染。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及国内部分城市开始使用袋装的液体也是一种简便的避免空气污染的好方法。
    2.3.2 避免液体输入操作污染
    静脉输入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瓶塞、皮肤穿刺部位消毒要彻底,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否则可直接把针头斜面滞留的微粒引入静脉,使用一次性输液必须要有终端滤器,可截留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是解决微粒危害的理想措施。目前我国的终端滤器能可靠地滤过10μm以上的微粒。其中以袋式滤器的截留效果最为优异,它对2、5、11、25μm的滤除率分别为93%、96%、97%、100%,与其它滤器相比、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另外输液器中的微粒大部分存在于最初流出30 ml药液中而到100 ml时实际已全部流出。因此如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主张排出最初流出的50 ml液体,减少热源反应的发生率。
    2.3.3 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扎两根止血带法、易见回血法、局部血管扩张法、进针角度的正确选择、非握拳穿刺法、手指椎压法、仪器显示穿刺法、穿破后的补救方法等已被临床护士掌握。减少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静脉切开术已基本取消。
    2.3.4 选择合理的留置导管针
    静脉留置导管针多采用Y型配套管,置管成功率高,易于固定,加药方便、减少污染。此种常用于大手术、重危病人的抢救或长期输液治疗的病人、也可用于肿瘤化疗的病人。间歇期的静脉留置导管、局部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常规消毒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封管液应用肝素12 500 U加生理盐水100 ml,每次推注3~5 ml,即能保持管道的通畅,又能减少因操作频繁而增加感染的机会。

    2.4 控制输液速度
    输液发热反应与输液速度有密切关系。欧阳纯报道1988年当他们医院发生输液反应较多时,通过视病情按标准调节滴速,使输液反应有所减少。并发现有的病人出现输液发热反应后,通过减慢滴速,可使输液反应停止,并能继续将发生反应的液体输完。陈敏亦认为:输液速度过快,在短时间内输入的热源总量过大,当其超过一定时限,即可产生热源反应,应严格视病情控制输液滴速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

    2.5 注意用药、合理配伍
    液体中应严格控制加药种类,各种药物联用尽量采用小包装溶液分类输入。两种以上药物配伍时注意配伍禁忌,配制后要观察药液是否变色、沉淀、混浊、注入药物时要使瓶内成负压状态,配制粉剂药品要充分振摇,使药物完全溶解方可使用。药液配制好后检查无可见微粒方可加入液体中,液体现用现配可避免毒性反应及溶液污染。

    综上所述,导致静脉输液发热反应的主要因素是药物液体质量、输液器具及加药配药操作过程中的微粒污染。所以在输液过程中要加倍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使静脉输液发热反应减少到最低限度。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