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HLD)的临床诊疗思路

其他科室 其他 2012-06-25 10:20  浏览 :6463
导读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威尔逊氏病(Wilson disease), 是一种原发性铜代谢缺陷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定位于13ql4.3区域,基因产物为P型铜转运ATP酶。该基因缺陷引起铜与铜蓝蛋白结合力下降,铜沉积在肝、脑、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威尔逊氏病(Wilson  disease), 是一种原发性铜代谢缺陷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定位于13ql4.3区域,基因产物为P型铜转运ATP酶。该基因缺陷引起铜与铜蓝蛋白结合力下降,铜沉积在肝、脑、肾和角膜等组织上,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本文重点介绍肝豆状核变性(HLD)的临床诊疗思路。

    【肝豆状核变性(HLD)的诊断思路

    步骤一 是不是肝豆状核变性?→重要疑诊线索
    ①肝脏损害表现:食欲不振、疲劳、黄疸、浮肿、肝脾肿大;②神经精神症状:精神障碍,肌张力改变、痉挛,精细动作如吃饭、写字、穿衣困难。构音障碍(语言不清、说话慢),咀嚼吞咽困难,动作笨拙或不自主运动、表情呆板;③眼部症状:K-F氏环阳性;④溶血性贫血,还可有血尿、蛋白尿、关节疼痛、骨骼畸形等表现。

    步骤二 能不能不是肝豆状核变性引起的上述症状→排除线索
    范科尼综合征(Fanconi syndrome ):为多发性远曲小管功能障碍性疾病,因远曲小管对多种物质吸收的障碍,造成了生长发育迟缓、佝偻病、肌无力等症状出现,并可出现氨基酸尿、糖尿、磷酸尿等,胱氨酸增多型可在裂隙灯下见到角膜、结合膜上有六角形结晶体,但K-F 环阴性,血铜蓝蛋白正常。
    肝炎后肝硬化 :部分乙型肝炎可发展为肝硬化,特点为有乙型肝炎病史、肝脾肿大、肝功能受损,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学指标可呈“大三阳”或“小三阳”, HBV-DNA 和DNA 多聚酶阳性。本病无锥体外系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无K-F环,铜蓝蛋白正常。

    步骤三 确诊的重要依据
    发病年龄以7-12岁居多。出生开始无症状,6岁以后出现肝受损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呕吐、黄疸、浮肿、腹水等。早期症状有:约有50%以上的病例表现为急性肝炎、肝硬化。20%病例以神经系统异常为首发表现,如震颤、构语障碍、精神障碍、肌张力改变、痉挛等。部分病例表现为溶血性贫血、血尿、蛋白尿等。
    ↓
    肝功能异常。眼裂隙灯检查示角膜色素环即K-F 环阳性。24 小时尿铜排泄量> 100μg 。血清铜蓝蛋白< 200mg/L,但有5%病人的铜蓝蛋白不减低或在正常低限。
    CT 初期无异常,以后可见豆状核及尾状核的部位有低密度区,病情严重者可见脑室扩大、弥漫性脑萎缩。MRI 检查较CT 敏感,大脑灰质和白质都可见多数局限性病灶,在豆状核、尾状核、中脑、小脑均有两侧对称性病灶。
    ↓
    应用PCR及DNA测序方法检测P型ATP酶铜转运蛋白基因突变。
    ↓
    确诊肝豆状核变性

    步骤四  临床评估
    早期治疗可缓解症状,但需终生维持治疗。延误治疗可导致肝硬化、腹水及智力障碍,预后不良。未经治疗者于数年内逐渐因病情恶化而死亡。治疗后好转标准为:
    1.服用D-青霉胺后,尿铜排出量可增加数倍,神经症状和锥体外系症状可见改善,CT见基底神经节的低密度区逐渐减少。
    2.能逐渐减少氨基酸尿,并使磷酸尿减轻,使症状逐渐好转,以至消失。
    3.角膜K-F环在数周内开始减轻,数年内可完全消失。
    4.肾功能恢复正常。

    【肝豆状核变性(HLD)的治疗思路】

    肝豆状核变性(HLD)治疗原则为限制铜的摄入,防止或减少铜在组织内蓄积;应用排铜药物促进体内过量的铜的排出,避免铜在体内继续沉积,以恢复和维持正常功能。
    1.低铜饮食:避免食用含铜高的食物,如肝、贝壳类、坚果、蘑菇、巧克力等,使每日铜的摄入量低于1.5mg。禁用铜制餐具。
    2.减少铜吸收的药物:常用锌制剂来干扰肠道内铜的吸收,服用后粪便排铜量增加,可减少体内铜的蓄积。常用制剂为硫酸锌,儿童用量一般每次0.1~0.2g,每日3 次口服。少数患儿服后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反应或肢体发麻等症状,但不影响用药。锌剂治疗期间,应避免与影响锌吸收的面包、粗纤维与含多量植酸的食物同服。轻症者单用锌盐也可改善症状。
    3.促进铜排泄的药物:
    ( l ) D-青霉胺(D-penicillamine,PCA ) :为含有巯基的氨基酸,是目前最常用的强效金属螯合药物,可螯合体内的铜使之成为可溶性物质而由尿排出。剂量为每日20mg/kg ,分2~3 次餐前半小时空腹口服。一般10岁以下儿童全日量约0.5~0.75g,年长儿全日量约0.8~1.0g。疗效要在排铜以后才能评定。服青霉胺期间应定期随访,并检查血象、尿常规、血沉等变化,监测尿铜排量,通常在第1年内要求每日尿铜排出量>2mg,血浆非铜蓝蛋白结合铜应<25&micro;g/L。一般在服药数周后可改善神经系统症状,肝功能好转则常需经3~4个月治疗,可根据尿铜、血浆非铜蓝蛋白结合铜及临床症状调整药量并维持。青霉胺与锌盐联合治疗可减少青霉胺用量,青霉胺每日7~10mg/kg,4~6个月后仅用锌作维持治疗。两药合用时最好间隔2~3小时,以免影响疗效。
    ( 2 )三乙烯四胺(triethlene tetramine ) :本药的作用与D-青霉胺相似,也是一种高效铜螯合剂,副作用较轻,但效果不如青霉胺,可用于治疗因青霉胺毒性反应停药的患者或不耐受青霉胺者。剂量为0.5-2.0g/d,分2~4次餐前口服,用药1~2年可见良效。但该药药源困难,且价格昂贵。
    4.其他治疗
    锥体外系症状可对症处理,如用左旋多巴,安坦等。肝、肾、造血、骨关节等病症可根据病情适当处理。对本病所致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或失代偿性肝硬化患儿,经上述各种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进行肝移植。

    【临床经验及注意事项

    1.因青霉胺可能拮抗维生素B6的作用,故应补充B6每日约25mg。
    2.青霉胺的副作用有药物疹、血小板减少、蛋白尿、关节炎等,但发生率不高,必要时可药物减量或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合并治疗。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