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防暑中药的合理应用

中医科 2012-07-16 10:33  浏览 :2150
导读盛夏人们常睡眠不安,饮食无味,还易发生头晕、头痛、疲乏无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还发生中暑。所以,家庭常备一些防暑中成药,有利于安全度夏。不过,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只有对证下药,才能药到病祛。本文简要介绍12种防暑中药的合理应用。 1.藿香正气

    盛夏人们常睡眠不安,饮食无味,还易发生头晕、头痛、疲乏无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还发生中暑。所以,家庭常备一些防暑中成药,有利于安全度夏。不过,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只有对证下药,才能药到病祛。本文简要介绍12种防暑中药的合理应用。

    1.藿香正气液(水、丸、胶囊)  主要有祛暑解毒、化湿和中之效。临床凡有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表现为感冒、呕吐、泄泻的患者,均可使用。

    2.克痢痧  具有散热解暑、解毒辟秽等作用。适用于中暑、腹痛泄泻、痢疾等症。内服每次2粒,一日3~4次,儿童酌减。中暑惊厥者可取本品适量喷入鼻孔,如不见喷嚏可在15分钟后再用一次。儿童喷鼻时一定要注意用量,不可过量,否则会引起不良反应。

    3.诸葛行军散  具有开窍辟秽、清暑解毒等功效,适用于头晕、暑痧等症。一次用温开水吞服0.3~0.6克。要注意的是婴幼儿不可服用。

    4.仁丹  具有开窍安神、清热祛暑、解毒辟秽之功效。主要用于因高温引起的中暑头痛、急性胃肠炎(呕吐、腹痛、腹泻)、夏季感冒与水土不服等。成人每次口含5~10粒,儿童适当减少,舌下含服效果最好,亦可冲服。因感冒引起恶心等症时,不要服用人丹。

    5.十滴水  具有健胃、驱风、清热解暑等作用。适用于暑热引起的头晕、恶心、胃肠不适等症。成人每次20~40滴,儿童酌减,或可用1~2瓶倒入洗澡水中,防止小儿痱子。烈日下劳作、旅行时,凡有烦热之感,均可口服十滴水,能消暑解热。

    6.清凉油  头痛头晕时,取少量涂于印堂穴和太阳穴,能提神醒脑,给人以凉爽、舒适之感;蚊虫叮咬、皮肤瘙痒或有轻微的烧伤、烫伤时,取少量涂于患处,能活血消肿、镇痛止痒。注意外擦时要远离眼睛,一旦进入眼睛速用清水冲洗。

    7.薄荷锭  具有解郁疏气、散风去热的功效,头脑涨痛时,嗅吸或搽患处均可。注意千万不要让幼儿口服,容易产生过敏反应。

    8.痧气丸  此药芳香化浊、辛凉清热。适用于中暑、腹痛吐泻、牙关紧闭、四肢冰冷、昏厥等症。内服每次4粒,温开水送下。要注意的是,孩子中暑时请不要服用。

    9.无极丹  具有清热祛暑,镇咳止吐的功效。适用于暑热后头昏脑胀、心烦口渴、恶心呕吐,也可用于晕车晕船。每天口服20粒,儿童酌减。

    10.暑症片  具有祛暑解毒、化痰开窍、调和胃肠之功效,多用于中暑昏迷者的急救,苏醒后即可停药。孕妇忌用。

    11.六一散  具有芳香化湿的功效,适用于夏日中暑、身热心烦、口渴、小便黄少或灼热。每次6~9克,泡水当茶饮。购买时要注意,此药为粉末状,不是胶囊。

    12.风油精  具有清暑解毒,利湿除烦,镇痛驱风的功效。适用于中暑引起的头昏头痛,夏天夜晚因贪凉引起的腹痛等。对头昏头痛可外涂少许于前额及两侧太阳穴;对腹痛则可外涂于肚脐和尾骶部,或取风油精2~3滴,温水送服。要注意,口服时一定要稀释1%以下。

    另外,夏桑菊颗粒、下火王颗粒、抗病毒颗粒以及用菊花、金银花等沸水冲泡代茶饮,对防止夏日感冒、中暑等,均有良好作用。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