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再灌注策略能够早期、完全、持久地开通病变相关血管,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冠状动脉再灌注手段包括静脉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和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 。由于介入治疗的发展,需要急诊CABG的病例越来越少。本文讨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PCI和静脉溶栓策略。对非ST段抬高的AMI静脉溶栓无益反而有害,排除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外。
近20年来的临床试验确立了溶栓治疗在AMI治疗中的地位。溶栓治疗有明显的优点(降低死亡率,保护左心室功能,简单易行,应用方便等) ,已经成为AMI再灌注治疗的标准策略。然而,溶栓治疗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静脉溶栓的再通率仅为60 %~80% ,且再通后仍有残余狭窄。
(2)仅30%~55 %患者溶栓后冠状动脉血流可达TIMI3级。而TIMI2级血流者虽然达再通标准,但死亡率下降不明显,再梗死率高。
(3)溶栓后心肌缺血复发或冠状动脉再闭塞率为15 %~20 %。
(4)有1%~2%的出血并发症。
(5)部分患者因溶栓禁忌证而不能接受溶栓治疗。
早年的PCI治疗AMI与溶栓治疗对比并不存在优势,甚至死亡率更高。这可能与早年没有支架和强的抗血小板药物有关。因此最初直接PCI只是作为一种次选方案, 用于有溶栓禁忌证的患者。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药物的研制,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机械性再灌注治疗AMI优于静脉溶栓。前者保证了90%以上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得到稳定改善,85%以上恢复至TIMI3级,在直接PCI的患者中,包括颅内出血在内的严重出血比静脉溶栓者少见,梗死相关血管再闭塞以及复发缺血、再梗死、死亡、颅内出血等重大临床事件均显著减少。PCI 术挽救了更多的心肌。
值得注意的是,直接PCI与溶栓治疗相比,在一些高危亚组患者获益更大。这些高危亚组包括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前壁心肌梗死、高龄患者(>75 岁)、就诊迟、糖尿病、既往有心肌梗死史、既往有CABG术史的患者。这些结果使直接PCI作为AMI的一线治疗策略已被广泛接受。1999年美国ACCPAHA修订的AMI指南中建议,可将直接PCI作为溶栓治疗的替代,用于AMI的治疗。2004年该指南重新修订,将直接 PCI作为治疗AMI 的IA 类推荐,并将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列为IA类适应症。
但是,毕竟不是所有医院都有条件实施急诊PCI。没有急诊PCI条件的机构对于接诊的AMI患者该如何决策? 是留住患者就地溶栓,还是立即转院PCI? AMI发病以后,随着时间推移,再灌注治疗的获益/风险比持续下降,直至低于1。因此没有人会否认,发病1h内治疗越早越好。然而PCI的获益P风险比下降要缓和得多,因此受时间影响不如溶栓治疗那么敏感。数个临床试验的亚组分析显示,发病3h以上接受治疗,溶栓组死亡率明显高于直接PCI组;而在这一时间窗以内,两种策略效果相似。因此对于起病3h内的AMI患者,如果没有禁忌证,选择急诊PCI 还是静脉溶栓, 取决于哪种手段更方便、快捷,就地溶栓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如果患者发病超过3h ,或有溶栓禁忌证呢? 荟萃分析显示,转院PCI 优于就地溶栓,前者死亡、再梗死、中风率显著降低。这些试验绝大部分转院造成的时间延迟在2h以内,说明这种程度的延迟并没有使PCI 的优势丧失。可能是由于静脉溶栓从用药到梗死血管开通大约需要60min ,而PCI 开通血管在手术时立即实现,这完全或部分抵消了PCI术前准备或转院相对于静脉溶栓的时间延迟。而且PCI保证更多血管更完全、持久地开通。
我们可能还会问,转院以及准备手术这段时间,除了等待,我们是否还能够做些什么? 研究者在PCI术前给患者静脉溶栓剂,或只给糖蛋白Ⅱb/Ⅲa 拮抗剂(有些研究是在救护车上开始给药的)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PCI 的获益,降低了死亡率,这就是“促进式”PCI。促进式PCI 不同于补救PCI ,是以PCI为目的治疗手段,利用术前准备的时间先行药物治疗,结果开通或部分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保护微循环,改善心肌存活, 保护左心室功能,减少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并且为PCI 争取了时间,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补救PCI 指的是以静脉溶栓为主要再灌注手段,PCI 为后备,静脉溶栓失败后,通过PCI 实现更完全、持久的血管开通。对于溶栓治疗失败的患者,补救性PCI 的疗效优于保守治疗。按照经验,对于溶栓失败的患者,如果还在PCI 时间窗内,即使需要转院,也推荐尽早实施补救PCI。
总之,PCI 和静脉溶栓两种再灌注手段各有长短,而且并不是互不相容的。根据患者的和医疗单位的条件,我们可以作出最合理的再灌注决策。最坏的做法是什么也不做,任由再灌注时机白白错过。(广东省人民医院 作者:陈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