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的进行性疾病,病情一般不会自然缓解,有的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数月或数年后就会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最终被禁锢于家中、病榻上,生活质量急剧下降。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我国帕金森患病率正在日益增多。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的帕金森病患者据估已达200万人,严重威胁我国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然而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率非常低,即便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治疗率也不到40%,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则更低。
在运动障碍学会欧洲分会主席Werner Poewe教授中国巡讲活动中,Poewe教授强调:“帕金森病治疗除控制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外,也应重视运动并发症的延迟。”
Poewe教授指出,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森福罗?(普拉克索)作为帕金森病治疗的一线用药,临床数据越来越充分,其相较左旋多巴类药物在推迟运动并发症的发生方面有显著优势,并且有效控制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抑郁),得到2011年运动障碍学会(MDS)循证医学的推荐,并被欧洲神经病学联盟(EFNS)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列为双重A级推荐药物。”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也已明确指出:早期帕金森病目前大多推崇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为首选药物,尤其适用于年轻患者病程初期;中晚期帕金森病,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用于左旋多巴的添加治疗,控制运动并发症。
在传统帕金森病治疗使用的药物中,左旋多巴类药物虽能有效控制震颤等运动症状,但在用药一段时间后,这类药物的局限性就会出现。30-40%的患者在治疗2年后出现“剂末现象”、“开关现象”等运动并发症。在年纪较轻就发病的患者中,90%治疗5年后就出现运动并发症。而且,运动并发症的风险和左旋多巴剂量直接相关。
Poewe教授说,帕金森运动并发症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不亚于疾病本身的震颤等运动症状。CALP-PD研究表明,普拉克索起始治疗组与左旋多巴起始治疗组对比,4年后,运动并发症风险显著减少,异动症发生风险减少约63%,剂末现象发生风险减少约32%。
此外,帕金森病治疗的用药剂量也值得关注。运动障碍疾病学会亚太地区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及运动障碍学组顾问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教授张振馨教授接受采访时指出,我国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用药剂量低于国际水平,以森福罗?(普拉克索)为例,我国患者的常规剂量普遍为小于等于0.75毫克,而欧美患者多为1.5至4.5毫克。
张振馨教授分析指出,这其中有许多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医生的观念问题,对达到最佳疗效的用药剂量认识不足;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地区对于患者一次配药的金额有严格的上限规定,患者每次看病最多只能配到一至两周的药。帕金森患者行动极其不便,而该病又需要长期服药,频繁去医院排队挂号配药很不现实,而且帕金森病不存在滥用药的行为,建议参照慢病病种管理办法来增加帕金森治疗药物单次处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