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针灸捻转补泻手法之体会

其他科室 其他 2018-07-17 11:54  浏览 :8168
导读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针灸的疗效得到世界许多国家患者的认可,针灸具有简、便、验的特点。其中补泻手法对针灸的疗效有重要的影响,补泻手法包括单式手法和复式手法,捻转补泻和提插补泻又是单式手法中最重要的补泻手法,许多复式手法也是由这两种单式手法和其它补泻手法组成。

作者:jinguidashi

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针灸的疗效得到世界许多国家患者的认可,针灸具有简、便、验的特点。

针灸术包括针术和灸术等组成部分,现代针术多以不锈钢针为**工具,针术包括诊断、选穴、取穴、进针、手法补泻、出针等几个步骤。

其中补泻手法对针灸的疗效有重要的影响,补泻手法包括单式手法和复式手法,捻转补泻和提插补泻又是单式手法中最重要的补泻手法,许多复式手法也是由这两种单式手法和其它补泻手法组成。

临床应用针灸捻转补泻手法之体会

图片来源:123RF

捻转补泻法在《黄帝内经》中的记载比较简单,经后世医家的发展充实,才成为具体可行的操作手法。一般认为左转为补,即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捻转为补;右转为泻,即食指向前、大指向后捻转为补,金元之后的医家多以此法应用于临床,但是对捻转的次数、幅度、频率没有明确的量化性质的记载,现代医家有几种操作方法,在临床上多依据自己的经验灵活运用。

笔者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得出结论,捻转的次数不宜太多,一般以六至九次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内捻转次数太多,出针时易出血;捻转的幅度不宜太小,一般以一周为度(使用针柄为盘龙式緾法的针灸针易于观察捻转幅度),捻转幅度太小,一般患者的针感常常不显著;捻转的频率不宜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易引起疼痛,太慢则针感不显著,捻转速度适中,以酸胀感显著但不疼痛为原则,快进慢退,即左转或右转时速度快些,然后轻缓退回。

临床应用针灸捻转补泻手法之体会

图片来源:123RF

具体的操作方法为:左转或右转六次至九次,然后留针,留针期间可以行刮针等催气手法增加针下酸胀等感觉和针感的传导,如果病人没有显著的酸胀感,可再行一次捻转补泻法,如此循环,直至针感显著直达病痛部位甚至病痛减轻为止,再次留针之后出针。

兹举一例曾经运用捻转补泻手法治疗收效的病患。

2014年4月曾收治一例以膝关节疼痛就诊的张姓老年患者,该患为某局退休干部,生活和工作环境都比较优越,经拍片检查膝关节没有骨质增生等疾病,查体膝关节周围皮肤也没有红肿瘀青等体征,但病患自述膝关节疼痛数月,不能久立,就诊时也拄一拐杖,诊脉寸关尺都为沉缓脉象。患者不吃中药,要求推拿治疗,试治一周没有效果,经会诊并与患者协商,患者同意可以试用针灸法治疗一周。第一日,治疗只取阳陵泉、太溪、三阴交三穴,针后留针十分钟,没有行补泻手法,患者感觉针下有酸胀感,但是不疼痛。次日,仍然用第一日的方法,患者对针灸法的畏痛情绪已经消除,膝关节疼痛也略为缓解,但不显著。第三日,告知患者将加用补泻手法,补泻手法仍然不会引起疼痛,患者同意,为了避免患者产生畏针情绪,只采用了捻转补泻法,并参照古医籍中的六九补泻法,一个捻转周期只捻转九次,结果经行捻转补泻法,针感显著直达趾尖,患者要求多捻转几次再留针,结果加捻之后,出针时针灸部位少量出血。第四日,治疗中增加了昆仑、阴陵泉等穴位,考虑取穴增多,因此将捻转幅度减小,结果针下酸胀感立减,循经感传的距离也缩短,捻转幅度为一周则针感立即变得显著,捻转的频率太慢时针感也立减,捻转太快时针下疼痛,出针时也常出血,考虑为捻转太快导致肌肉緾针引起疼痛。

临床应用针灸捻转补泻手法之体会

图片来源:123RF

经针灸治疗一个星期以后,患者膝关节疼痛的症状已经显著好转,经治两个星期以后患者陈述膝关节感觉轻松许多,偶然疼痛显著,一个月的疗程结束之后,患者已经不用依靠拐杖行走。

后又以上述原则应用捻转补泻法治疗多例腰膝关节疼痛患者,都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