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中暑频发,基层医生如何作为

其他科室 其他 2018-08-16 16:01  浏览 :4119
导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比如农村乡镇医院医务人员,需要正确认识、积极识别中暑患者,对于重症中暑,或者已经发生脱水低血容量、水电解质紊乱、出现低血压甚至休克早期表现、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征象等

今年,本地区经历了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最炎热的夏天,持续高温高湿无风天气,给人们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暑热高峰期间,高龄老人、慢性病人中暑频发,虽然没有官方数据发布,但是各大医院ICU、急诊科中暑患者人满为患。在暑热高峰的1周时间,我们社区医院掌握的在家死亡人数超过平常1个月的人数。死者几乎都是老年、高龄、患慢性病的患者。


同时,暑热也重创了我们的邻国,据媒体报道,在大约1周时间内,日本东京有105位老人中暑死亡,99人死在家中,其中超过70岁的人数有80人。有55人家中安装有空调没开启冷气而身亡。


2007年,国家卫计委发布了《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将高温中暑列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管理,我们社区医院从今年开始也纳入到该管理体系中,这不但有助于高温一线的劳动者的健康,也有助于全社会关注“气象与健康”的问题,通过行政管理方式,减少高危人群发生高温中暑事件。作为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在三级医疗防控体系中处于第一线,有条件为预防中暑多做工作,也有必要成为预防高温中暑的重要力量。


1例轻症中暑的识别和处置

首先报告一例我院门诊的考虑诊断中暑的病例。

病史:

66岁,女性。主诉头晕伴呕吐1周。1周前(高温高湿天气开始后3天)出现头晕,多次呕吐,呕吐胃内容物,无咖啡色物,伴乏力。同时有进食差,饮水不多,排尿少,睡眠明显增加。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血压最高超过200mmHg,否认糖尿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查体:精神不振,扶入诊室,意识清楚,反应迟钝。无紫绀,无贫血貌。体温36.3℃,脉搏细数,呼吸22次/分,血压104/80mmHg,心律105次/分,心律齐,心肺听诊无异常。肢体皮温基本正常,轻微出汗,全身散在红色小丘疹,多数丘疹伴发脓疱。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


分析:
1.据本地气象资料,患者发病前3天本市最高气温33.8℃,36.8℃,36.2℃,此后1周时间,最高气温波动在31℃—34℃,湿度较大。
2.患者居家环境通风不佳,无空调,有风扇。患者每天饮水500~1000ml,每日进食数量较平日明显下降。患者逐渐停服降压药。
3.患者(包括家属)没有中暑的意识,只是说头晕,要求检查有没有“血稠”。进入诊室开始阶段,家属还拒绝检查,甚至拒绝患者接触医生。
4.临床表现包括头晕、呕吐、乏力、尿少,可见精神不振、血压下降(与高血压病史比较)、脉搏细弱、心律增快,身体皮肤广泛分布红色小丘疹,多数丘疹表面有脓疱。
5.可资鉴别的临床表现:无发热,无意识丧失,无皮肤无汗,无肌肉痉挛,无茶色尿。


初步诊断:中暑(轻症);痱子;高血压病3级
据对门诊多例患者观察分析,基层医院简单地根据临床表现进行中暑分型有困难,往往是症状和体征既完全符合先兆中暑,也不符合典型的轻症中暑,症状体征混杂,难以判断,需要进一步的化验检查。


本例患者的症状体征当中,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心律增快是核心表现,故考虑诊断为轻症中暑,因为没有肌肉痉挛,没有茶色尿,没有化验结果支持,没有发热,没有皮肤无汗,没有意识丧失,暂不诊断重症中暑或热射病。


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在保证环境温度湿度适宜,检查手段充分,治疗手段全面的情况下进行。因为我院的条件过于简陋,病房没有空调及合适的降温设施,这类病人都立即积极安排转诊。


在诊室逗留期间,要求患者饮用含糖盐饮料,要少量多次,避免一次饮用过多,避免造成胃肠**诱发呕吐。督促患者家属呼叫急救中心120转诊,患者及家属拒绝,最后由家属携患者转诊上级医院,离院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基层医生应加深对中暑的认识
1.中暑的定义与分型
中暑是在高温或伴有高湿和无风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已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在中暑的病程进展过程中,可以区分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根据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的不同,通常将重症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上述三种重症情况可顺序发展,也可交叉重叠。


2.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关系
人是恒温动物,人体的体温恒定,依赖于神经、内分泌调节下的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人体主要产热器官包括肝脏、骨骼肌、脑等。静息状态下,人体产热主要来自基础代谢。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则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剧烈运动时骨骼肌可达总产热量的90%。

高温天气中暑频发,基层医生如何作为

图1.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人体散热主要依赖皮肤。当环境温度低于体表温度时,且在安静状态下,大部分体热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的方式向外界发散,小部分体热随呼出气、尿、粪等排泄物排出体外。在劳动或运动时,蒸发散热增强,当出汗量较大时,机体在丢失大量水的同时,也丢失大量氯化钠,容易发生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甚至导致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组织的兴奋性改变而发生热痉挛。


皮肤血液循环的解剖特点,决定了皮肤血流量可在很大范围内变动。通过交感神经控制调节皮肤的血流量,使环境温度在20~30℃时,如果机体的产热量没有大幅度变化,机体仅通过调节皮肤血管血流量,即可控制机体的散热量,以维持体热平衡。当环境温度高于表层温度时,这种平衡被打破,蒸发散热便成为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高温天气中暑频发,基层医生如何作为
图2皮肤血管结构模式图
3.中暑的高危因素
当大气温度超过32℃。湿度超过60%,和无风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同时缺乏充分防暑降温措施。
在室温较高和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年老体弱、慢性病患者、婴幼儿以及肥胖者也易发生中暑。
疾病导致产热增加,如发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导致散热障碍,比如过度肥胖;疾病使汗腺功能障碍,比如系统性硬化病、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疾病妨碍正常饮食诱发脱水,比如胃肠炎引起呕吐腹泻等。
缺乏热习服训练,身体过度疲劳,睡眠不足,补水补盐不充分。不了解不重视中暑的人易患中暑。
热指数:是应用温度和湿度运算得出的数值,和热射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性。当热指数>41,热射病发病率增高;当热指数>54,极易发生热射病。

高温天气中暑频发,基层医生如何作为
图3.热射病发生风险与温度。湿度相关的热指数表


4.中暑的识别
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酸软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降温,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轻症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面色潮红、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1.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2.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3.热射病: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热射病还可以细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经典型热射病。

①劳力型热射病:见于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增高,超过40℃,伴有意识障碍、横纹肌溶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肝衰竭、急性肾衰竭等多器官多系统损伤,是一种极其严重的临床综合征。
②经典型热射病:见于年老、体弱和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一般逐渐起病,前驱症状不易发现,1-2天后症状加重,出现意识模糊、谵妄、昏迷等,或有大小便失禁,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0~42°C,可伴有心衰、肾衰等表现。


基层医生救治中暑的原则


1.提高认识,积极识别
在基层医疗机构,患者多自行就诊,轻症中暑容易误诊为感冒、脑供血不足等。需要有意识地询问发病的环境温度、降温措施、出汗排尿情况、饮水补盐情况等,有助于中暑的判断。


2.抓住主要症状体征,及时鉴别重症中暑
一看意识水平,二知体温状态;三明皮肤状况。还要问肌肉痉挛。优先排除重症中暑,特别是热射病。


3.降低体温是最紧迫的抢救措施

虽然中暑类型和病因不同,但基本治疗措施相同。立即脱离环境,凉水湿润体表,加强空气流通;监测体温,迅速降温。降温目标:热射病患者核心体温应在10-40min内迅速降至39℃以下,2小时降至38.5℃。


4.转上级医院是最重要的治疗安排
因为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必要的抢救设施,检验设备和相关抢救机构不完善,降体温同时立即转诊上级医院。


基层医生转诊中暑患者的要求


降低体温是一切操作的核心缓解。


现场降温: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将患者平卧并去除全身衣物;用凉水喷洒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扇风,加快蒸发、对流散热;持续监测体温。


后送途中降温:打开救护车内空调或开窗;用凉水擦拭全身;必要时输液;持续监测体温。


病房内降温:如果留在病房内等待转院,室温调节在20-24℃;用降温毯;以冰块置于散热较快的区域(双侧颈部、腹股沟和腋下);用4℃生理盐水200~500ml进行胃灌洗或(和)直肠灌肠;合理安排静脉输液;联合使用冬眠合剂等。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比如农村乡镇医院医务人员,需要正确认识、积极识别中暑患者,对于重症中暑,或者已经发生脱水低血容量、水电解质紊乱、出现低血压甚至休克早期表现、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征象等,都不适合继续留在基层医疗机构治疗,而应该进行降体温的同时,积极促成转诊,争取抢救成功的机会。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徐忠平 内科-心血管内科|医师
病例3 文章1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