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经》“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的理解

中医科 中医综合科 2018-10-10 13:00  浏览 :28922
导读《藏气法时论》主要讲的是五藏活动、五藏病及其演化与天时活动的联系;五藏的苦欲补泻,五藏病饮食五味所宜。本篇**曰“病在心,愈在长夏,……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藏气法时论》主要讲的是五藏活动、五藏病及其演化与天时活动的联系;五藏的苦欲补泻,五藏病饮食五味所宜。本篇**曰“病在心,愈在长夏,……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耎”是指形体柔软灵活,相当于软字。《内经》认为,心为“任”,即心承受着人体新陈代谢物的运输。心、脉等其体柔软,则运动灵活,对提高心工作的效率有利;如果周围组织坚硬,血管壁都没有弹性改变,心工作的效力就会大打折扣。组织柔软,运动灵活,就要有“润滑剂”的存在,中医中这润滑剂就是“液”。

而咸味就有留住液增液的作用。液之所在,坚则软化,组织的顺应性增加,弹性增加。所以,咸味也有缓解筋急,平肝熄风的作用。如石决明,牡蛎,羚羊角等其味皆咸,都能通过咸味保留津液的作用,缓解病情病变,从而提高了心造的工作效力和人体器官的工作能力。

如果心虚心实,用五味又怎样调?

采用咸味补,甘味泻。咸能增加液,可以补充因热对液的消耗,心功能提高,以致心气因此得到增加;甘也有留液的作用,但软坚力不如咸,考虑心气热对津液的消耗比较大,所以,用甘来泻心之热气,泻中寓补,以求泻而有制,泻热而不伤心液。如《伤寒论·汗吐下后》: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伤寒兼火气上逆,攻下后,又采用烧针催汗方法治疗,导致燥热内炽,心神失润,故烦躁不安,这时除了用炙甘草之甘益营气濡润心脉外,采用龙牡咸涩而寒,潜阳安神,增液濡润为主而治。桂枝用量最少,可以佐制牡蛎龙骨之寒凝,使液生而不滞,又有利余寒的清除。龙骨之甘寒,泻热补津液,即所谓“用甘泻之”。炙甘草之甘,这里非泻心而补心气,即心气中的津液。

所以,补泻心者,调心气之寒热燥湿也,心气通于夏,热为心之正气,所以,因寒而泻,燥、湿虽不为心之正对之气,但心气中也有存在,为护心体血脉等,所以用咸甘而补泻。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李希庆 中医科-中医综合科|主治医师
病例0 文章1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