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仲景“合方”的综合分析

中医科 中医综合科 2018-11-13 16:00  浏览 :5359
导读“合方”是指两首已知方剂直接相合或加减相合而组成的新方剂,与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不同,是一种特殊的组方形式。“合方”的理论渊源出自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但《内经》并没有给出具体方剂。

“合方”是指两首已知方剂直接相合或加减相合而组成的新方剂,与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不同,是一种特殊的组方形式。“合方”的理论渊源出自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但《内经》并没有给出具体方剂。《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齐备的不朽著作,被历代医家所推存,“合方”一词,始载于《伤寒论》第23、25、27条原文下林亿等校注时所加的按语中。1700多年前,仲景首创合方,笔者试从表里证进行分类,探讨仲景是如何运用合方来治疗疾病的。

1,表证合方

1.1表邪轻郁证

毋庸置疑,在运用原有单一方剂治疗疾病无效或乏效时,为了更符合病机,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合方应运而生。麻黄汤开腠发汗,宣肺平喘,治疗伤寒表实证;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治疗中风表虚证;越婢汤发越阳气,清热散水,治疗风水兼有郁热证。对于表郁轻证,显然不可单独使用这三个方剂,麻黄汤恐发汗太过,桂枝汤嫌药力不及,越婢汤又有凉遏之弊,但两方相合,通过对其剂量的调整,组成新的方剂,则可以治疗表郁轻证。《伤寒论》第23、25、27条原文分别记载了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及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表郁轻证的三种情况,它们共同病机为表郁邪微,症状表现为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兼有身痒,治用辛温微汗,不同的是:桂枝麻黄各半汤,取桂枝汤剂量的1/3与麻黄汤剂量的1/3相合而成,治表郁稍重,表现为寒热一日二三度发,所以小发其汗;桂枝二麻黄一汤,取桂枝汤剂量的5/12与麻黄汤剂量的2/9相合而成,治表郁较轻,表现为寒热一日再发,所以微发其汗;桂枝二越婢一汤,取桂枝汤剂量的1/4与越婢汤剂量的1/8相合而成,治表郁兼内热,表现为寒热并见,又有轻微里热烦躁,所以小汗解表,兼清郁热。

1.2太少两感证

太少两感,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提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从《伤寒论》条文可以看出,仲景非常善于抓疾病的主症[4],如《伤寒论》六经各篇下都有提纲症状组,《伤寒论》第101条也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仲景从太少两感证中提取二组主症,发热恶寒,支节烦疼的太阳见症;微呕,心下支结的少阳见症,所以用桂枝汤与小柴胡汤合方治疗,取桂枝汤调和营卫治太阳在表之邪,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治半表半里之邪,太少两解,疾病向愈。由于太阳和少阳感邪比较轻微,故柴胡桂枝汤取桂枝汤及小柴胡汤原剂量的1/2相合而成。

2,表里证合方

2.1少阳表证兼里实证

众所周知,大柴胡汤是治疗少阳阳明并病的有效方剂,见于《伤寒论》第103、165条,103条提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邪踞少阳、阳明,若单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则里实不去;若仅用承气辈下阳明之结,则少阳证又不得解,必须内外兼顾,方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下里实。大柴胡汤为小柴胡汤与小承气加减合方而成,方中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以防中满不利邪气的祛除;小承气汤去厚朴,因气滞偏上,加芍药,配大枣以缓急止痛。通过两方加减相合,去除方中不利于疾病向愈的药物,加上更符合疾病痊愈的药物,唯此才可切中病机,辨证地施治。

2.2里实证兼太阳表证

厚朴七物汤是治疗阳明腹实,兼有表邪未解的可行方剂,见于《金匮要略·腹痛寒疝宿食脉证治第十》,其中写到:“病腹满,发热十日……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表里同病,一般情况下,实证应先解表,后攻里;虚证应先补虚,后解表。从条文看,今疾病趋向在里,仲景采用表里两解法治疗,方用厚朴七物汤,其由小承气汤合桂枝汤去芍药组成,小承气汤行气消满以治里实,桂枝汤去芍药解表而和营卫,合而用之,表里双解。

3,里证合方

3.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伤寒论》第107条写到:“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本证为表证误下,邪气内陷,弥漫一身,枢机不利所致,病属虚实互见,表里错杂,单一的方剂已不能胜任疾病的治疗,而是主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从其方药组成中可以看出,它是由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相合加减而成,关系到少阳、阳明、太阳三经,具有和解少阳、化痰镇惊、扶正达邪之功效,可以治疗由于积热、肝郁、气滞、痰结引起的惊悸、怔忡、不寐等疾病。

3.2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提到:“气分,心下坚,大如盘……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本证为寒饮乘阳虚,积结气分,停聚心下所致,病属阳虚阴凝,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其方药组成由桂枝去芍药与麻黄细辛附子汤相合而成,桂枝去芍药汤见于《伤寒论》21条,是一张解肌祛风,宣通阳气,治疗“脉促、胸满”的方剂;麻黄细辛附子汤汤见于《伤寒论》301条,为一首温经解表,治疗少阴病“脉促、腹满”的名方。它们都不治“水气病”,但其相合而成新方,辛甘发散,温阳化气,而水饮自消,可以治疗水气病。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武巴音 中医科-中医综合科|副主任医师
病例0 文章43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