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骨折的治疗进展

骨科 创伤骨科 2018-11-19 21:00  浏览 :3301
导读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总原则为尽早应用抗生素,一期彻底清创,将开放伤口转变为闭合伤口,如果在治疗过程中伤口有任何问题,都应当敞开创面。

开放性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由于伴有软组织缺损、污染、皮肤挫伤及骨折的错位、骨缺损等问题,处理起来比较棘手,而且治疗时间长,同时由于现代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车祸及外伤,导致越来越多的开放性骨折病人,所以也越来越受临床重视。


一、伤口的评估及预处理


1、对于所有开放性骨折伤口,均建议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对所有开放性骨折,均应预防破伤风感染;

3、X片应包括邻近2个关节的正侧位片;

4、预防骨膜间隙综合征的发生,一旦发现立即切开减压;


二、开放性骨折的分型


开放性骨折临床最常用的Gustilo-Anderson分型

Ⅰ型:伤口长度小于1,一般为比较赶紧的穿刺伤,骨尖自皮肤内穿出,软组织损伤轻微,无碾挫伤,骨折较简单,为横断或短斜形,无粉碎。

Ⅱ型:伤口超过1,软组织损伤较广泛,但无撕脱伤,亦无形成组织瓣,软组织有轻度或中度碾挫伤,伤口有中度污染,中等程度粉碎性骨折。

Ⅲ型:软组织损伤广泛,包括肌肉,皮肤及血管、神经,有严重污染。

A型:尽管有广泛的撕脱伤及组织瓣形成,或为高能量损伤,不管伤口大小,骨折处有适当的软组织覆盖。

B型: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和丢失,伴有骨膜剥脱和骨暴露,伴有严重的污染。

C型:伴有需要修复的动脉损伤。


三、开放性骨折的治疗目的与方法


1、治疗目的:开放性骨折的治疗目的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20世纪初期治疗的主要目的仅为挽救生命;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治疗的主要目的为保存肢体;20世纪60年代中期治疗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如何预防感染;20世纪60年代至今,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骨科医师临床治疗经验的提高,治疗的主要目的转移为如何保留受伤肢体的完整功能。


2、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应用大大降低了开放性骨折的感染率。,大量研究表明伤后超过3消失使用抗生素时感染率明显增加,推荐伤后尽早(3小时内)使用。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体温及局部症状,如果体温升高伴有伤口周围明显红肿,则感染可能性较大。同时定期复查血常规、ESRCRP等有助于诊断。近年来,局部应用抗生素成为一热点,局部应用可增加局部药物浓度,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最常用的是庆大霉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链珠。


3、骨折固定方式的选择:非为手术与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支具或者石膏固定,适用于骨折复位后稳定,且伤口污染不严重,经过彻底清创后可一期愈合。如果伤口污染较重,骨折不稳定,因需经常换药,来回搬动可能对骨折断端及软组织均有影响,这种情况一般建议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又分为内固定与外固定方式。内固定方式包括钢板与髓内钉,一期内固定个仅适用于伤口污染较轻微,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软组织损伤轻,无皮肤缺损,一期清创后感染几率极低的患者。如果伤口污染较重或者软组织条件差,则予外固定,二期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更换为内固定。以往外固定支架多用于临时固定,近年来由于外固定的发展,用于最终治疗的比率有所上升。


4、伤口的处理:伤口处理包括一期缝合与延期缝合,二者均存在争议。对于大部分患者,如果一期能够在6-8小时内彻底清创,无明显皮肤缺损,局部血供良好,皮肤能够在无张力情况下缝合,则可予以一期缝合,同时伤口内必须放置引流。如果不符合这些条件,则予以二期闭合伤口。对于延期闭合伤口的患者,多建议一期运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临床研究表明VSD可显著降低感染率,促进软组织肉芽生长,但运用时间上不超过1周,如果1周后伤口仍然不佳,则可更换VSD。但VSD仅仅作为辅助治疗措施,不能代替彻底清创及后期的植皮术。


总之,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总原则为尽早应用抗生素,一期彻底清创,将开放伤口转变为闭合伤口,如果在治疗过程中伤口有任何问题,都应当敞开创面。


开放性骨折是临床上一个疑难问题,每个病人的情况都不同,应当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促进患者骨折康复,减少骨髓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减轻患者痛苦,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代儒 骨科-骨外科|主治医师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
病例5 文章9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