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大部分是由于在胚胎发育时期血管异常增生引起,而大多数治疗的作用原理并不是针对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其效果也没有达到抑制细胞的增殖。
近期,**成为治疗血管瘤的热门药物,其作用机理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
①短期内通过降低NO的释放,收缩周围血管,减小瘤体体积;
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血管瘤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二者与血管瘤的增殖密切相关,而**可通过下调Raf丝裂原激活蛋白酶通路,减少bFGF和VEGF的表达,促使血管瘤的进一步消退H1;
③通过对抗Glut一1受体加速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作为少数针对血管瘤发病机制而起作用的药物,也是安全的,在正常剂量范围内,其不良反应较少。
婴幼儿应用**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缓、心力衰竭、低血压、低血糖、支气管痉挛、睡眠障碍、疲乏以及胃肠不适等,但这些不良反应极少发生且仅在剂量大于2mg·kg。1·d“时出现。
出现上述副作用时应及时对症处理或减少剂量,如患儿仍不能耐受,则应立即停药。虽然大部分报道的文献显示应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时的不良反应较少,且不明显,但Lawley等报道了2例血管瘤患儿应用**治疗后出现了明显的心动过缓和肝酶升高,以致停药,因此,这应引起重视,是否有患儿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良反应,而未被观察到,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病例研究和长期随访,以全面认识**在使用时的安全性以及远期作用。
Siegfried等推荐的治疗方案是:治疗开始前行心电图检查及初始用药时住院观察48h,或者由家庭护理检测重要生命体征和血糖水平,以及“阶梯式”给药预防不良反应发生,降低使用风险,秦中平等则认为初始用药时需住院观察7~10d,无异常症状和体征后,方可由家长负责院外每日给药,且每日顿服,无需“阶梯式”给药,但有63.8%的患儿出现腹泻,30.2%出现睡眠改变,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为预防不良反应发生应在患儿用药前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如血压、血糖、心电图等;确定适宜的剂量和给药肘问间隔;用药后严密的监测,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尤应注意低血糖;住院观察1周左右,无明显异常后可院外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