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治疗前列腺增生原理和方法

外科 泌尿外科 2018-11-24 08:00  浏览 :4641
导读前列腺增生症的电化学治疗是由我国泌尿外科工作者在世界上首创的,目前在国内已有多家医院应用,并取得初步治疗效果,其最大特点是利用化学原理进行治疗,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不像微波、激光、高能聚焦超声那样产生热量,在电化学治疗过程中治疗区域始终与体温保持一致,是一项非常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瑞典放射学专家诺登斯强姆(Nordenstrom)1983年提出在组织器官的代谢及其分解过程中,能量转换是通过“生物闭合电路”(BCEC)来完成的。其中一种特异性连接血流和间质组织的电路称为“血管-间质闭合电路”(VICC)。在直流电作用下人体内的体液可发生电解、电渗、电泳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和电荷移动现象:

原理:

1.通以直流电时,体液中的蛋白向阳极移动(电泳),水向阴极移动(电渗)。由于蛋白胶体的移动影响了蛋白的分布和密度,同时水分子向阴极移动使得阴极水分增多,阳极则相对脱水。这就是阳极区呈凝固性坏死,阴极区呈液化性坏死的物理化学基础。


2.通以直流电时,人体内的水分在阴阳两极的作用下可离解为H+和0H-离子。人体内的氯化钠在体液中离解为Na+与Cl-离子,Na+移至阴极与OH-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强碱),Cl-移至阳极与H+反应生成盐酸(强酸)。因而改变体液的pH值,破坏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根据BCEC和VICC学说可知,除pH值的剧变是破坏和杀灭肿瘤细胞的主要机制和因素外,在直流电作用下,可激活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增加组织的通透性,阳极区和阴极区组织中,离子浓度发生相当大的变化。钾离子(K+)、钠离子(Na+)、钙离子(Ca2+)、镁离子(Mg2+)在电场中均向阴极移动。这种在外力作用下的不正常离子移动使细胞膜的酶系统被破坏导致细胞死亡。通过利用直流电,改变体液的pH值,促使离子不正常移动,导致细胞死亡,破坏前列腺组织,是应用BCEC和VICC学说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基本构想。

方法:

电化学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设备由治疗仪和治疗探头组成。治疗仪控制电流的大小和时间。治疗探头为一根多孔的导管,导管前端缠绕阴极,阳极由导管中插入,阴阳两极分别与治疗仪相接。


治疗时病人平卧,按导尿方法常规消毒铺孔巾。根据前列腺的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探头,装入内电极(阳极),尿道内注入2%利多卡因20ml或麻醉滑润剂,按常规导尿法将探头送入膀航,确定探头进入膀胱后向定位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15ml,固定探头。排空膀胱内残余尿,向膀胱内注水200ml左右,注水阀与输液器连接,调整调压管高度,维持膀胱在一定充盈状态下引流通畅,将探头与治疗仪相接,打开治疗仪开关开始治疗。治疗开始时电流要<30mA,等电量积累达50库仑后,再视患者的耐受将电流缓慢调升到99.9mA以下,调升时间约需20分钟。电量积累达800库仑时治疗结束,一般治疗需要180分钟左右。治疗过程中患者有明显的憋尿感和轻微的尿道刺痛感,一般可耐受不需处理,随治疗电量的逐渐增加,患者会逐渐适应,有些患者的耐受性较差可应用强痛定、度冷丁、**、安定等镇静止痛药物。

电量达到治疗要求后,关掉主机电源,抽出内电极,反复冲洗膀胱2~4次。排空定位囊内液后拔出探头,重新插入12F的普通导尿管固定,如治疗中出血较多,可暂不拔出探头,将探头暂时代替三腔气囊导尿管。对膀胱进行持续引流冲洗。治疗后24~48小时停止导尿,病人多数可以恢复自行排尿。治疗后可有轻度尿痛和尿液内会有絮状物排出,应让病人大量饮水以利排尿。治疗后两周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前列腺电化学治疗对组织的损伤是不可逆的,所以治疗中一定要保持治疗探头准确地固定在前列腺尿道部位,如果治疗中定位球囊破裂,治疗探头向外滑出,治疗电极作用于膜部尿道,必然造成术后尿失禁。为防止损伤膜部尿道,治疗中要每10分钟检查一次治疗探头是否滑脱,可轻牵探头观察,也可向定位球囊内的注水中加入甲紫或美兰等色素显示液。通过引流液观察球囊是否泄漏。

总结:

前列腺增生症的电化学治疗是由我国泌尿外科工作者在世界上首创的,目前在国内已有多家医院应用,并取得初步治疗效果,其最大特点是利用化学原理进行治疗,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不像微波、激光、高能聚焦超声那样产生热量,在电化学治疗过程中治疗区域始终与体温保持一致,是一项非常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曾宪付 外科-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随州市中医医院
病例477 文章126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