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甲亢性肌病1例诊治思考

康复医学科 康复科 2018-11-25 13:00  浏览 :12717
导读慢性甲亢性肌病临床上在较为常见,此型主要见于中老年患者,具有进展缓慢,起病隐的特点,非常容易误诊,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该病的发病多由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造成,一旦甲亢症状得到控制,肌萎缩及肌无力等症状常可好转。

1 临床资料

患者王X,中老年女性,因“双下肢乏力,多汗、消瘦伴轻度突眼3年,加重1周”于2018年7月 20日入院。


病史: 患者自2015年发现双下肢乏力,双眼前突,自觉多汗、食量大、消瘦、易发脾气,间断至小诊所输液参麦注射液治疗,从未系统治疗。2018年7月12日晨起感双下肢酸胀无力伴疼痛等症状较前加重,行走不能,休后疼痛稍有好转,但起立费劲。家人送至我院查血钾 3.0mmo l /L,予口服补钾后效果不显著。症状渐进加重,至双手持物不能。


查体: T 36. 7℃,P 90次 /min,BP 132/80mmHg,体型偏瘦,突眼,眼裂增宽,施特尔瓦格征阳性(瞬目减少,眼裂增大),双侧甲状腺Ⅱ度肿大,触及少许结节,血管杂音(-)。双下肢胫前肌轻度萎缩,肌力检查(MMT法):双下肢近端3级,远段4+级,肌肉有轻压痛,肌张力减退,双下肢未见明显水肿,无红、热等征象。


辅助检查: 肌电图示:双侧胫前肌、腓肠肌呈肌源性损害。血检:肌酸激酶 106 U /L,肌酸激酶同工酶 27 U /L,乳酸脱氢酶 142 U / L,血钾 3. 0mmol/l,血钙 2. 4mmo l /L,血镁 0. 8mmol/l,TT3  5. 70 /L, T T4  222 n m o l /L,T SH  0.15 m I U /L,FT3  42 p mo l /L, FT4  55.8 p mo l /L。 彩超示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伴结节形成,


临床诊断:甲亢性肌病。


治疗:给予他巴唑抗甲状腺毒性、甲氨蝶呤、**等治疗1月,配合中药化痰软坚散结之法,方选二陈汤加减:姜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炒僵蚕、地龙、、酸枣仁、麦冬、生姜、大枣等,共服10剂,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疼痛消失,基本可以***行走。 复查甲功各项指标基本正常(TT3 2. 95 n mo l / L,r T3  1. 47 n m o l /L,T T4  140 n m o l /L, TS H 0. 04 m IU / L, FT3  14. 5p mo l /L。)


2.讨论及思考 


慢性甲亢性肌病临床上在较为常见,此型主要见于中老年患者,具有进展缓慢,起病隐的特点,非常容易误诊,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该病的发病多由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造成,一旦甲亢症状得到控制,肌萎缩及肌无力等症状常可好转。其中原委一般认为是由于过多的甲状腺素抑制了磷酸肌酸激酶的活性,使骨髂肌肌酸和磷酸含量减少;加之甲状腺激素作用于肌细胞内线粒体,使其发生肿胀变性、ATP减少及能量代谢紊乱,进而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等症状【1】。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责之于痰、火、气、淤,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与心肝脾肾相关。病久可致使脾胃气血虚弱,故而在化痰、软坚、散结同时,当配伍益气养阴之品。病案中选用二陈汤加减,可达到化痰理气,软坚散结、益气养阴之用。方中半夏、陈皮、茯苓可理气化痰,僵蚕、地龙皆属于血肉有情之虫类药,具有收剔、软坚之用,酸枣仁、麦冬可益气滋阴,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诸药、顾护胃气。透过此案例表明对不明原因的肌无力和肌萎缩,广大医务工作者应想到甲亢性肌病的可能,完善甲功检查,最大程度避免漏诊误诊,中西结合治疗,标本兼治,往往会提高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光,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94-498.

【2】张裕如.慢性甲亢性肌病.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1986, 6: 141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张豆豆 中医科-中医综合科|主治医师
病例27 文章23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