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便秘有显著效果的四种单味中药介绍

中医科 中医消化科 2018-11-30 07:40  浏览 :13549
导读便秘是因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的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的一种大肠病证。便秘可以是一种***的病证,也可以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便秘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时易治,有时难治。

便秘是因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的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的一种大肠病证。便秘可以是一种***的病证,也可以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便秘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时易治,有时难治。

中医药疗法治疗便秘具有比较好的疗效,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就记载了大小承气汤、蜜煎导法、麻仁丸等治疗便秘的有效方剂,麻仁滋脾丸是著名的治疗便秘的中成药。中医学根据便秘的病因病机将便秘分为实秘、虚秘两大类型,实秘包括热秘、寒秘、气秘;虚秘包括阴虚秘、血虚秘、阳虚秘、气虚秘[1]。

热秘治以麻子仁丸泻热导滞,润肠通便;寒秘以温脾汤合半硫丸温里散寒,通便导滞;气秘以六磨汤顺气导滞通便;阴虚秘以增液汤(玄参、麦冬、生地)滋阴润肠通便;血虚秘以润肠丸养血润肠通便;阳虚秘以济川煎温阳润肠;气虚秘以黄芪汤补气润肠,健脾升阳[1]。

但是应用上述通用方剂治疗便秘的时候,因为受病人体质、病程长短、多种疾病叠加、中药产地与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时也难于取得理想效果,因此许多名老中医常在上述方剂中加用一两味具有治疗便秘作用的单味中药作为佐使药,可以使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在本文中将文献记载、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与个人临床经验结合,对治疗便秘有显著效果的常用单味中药汇总介绍如下,供大家共同研讨。

一.紫菀

紫菀,菊科。性温味辛苦。功能温肺下气,消痰止咳。临床多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其实此味中药也有非常好的通便作用。紫菀用于治疗便秘最早文献为宋代史堪所著的《史载之方》:“大府秘……肺气上实,其气上蒸,不能传送,大府秘热,其脉浮而疾,尺泽脉短,寸口脉大。宜用柴胡汤加紫菀麻黄各一分良。”[2]此柴胡汤不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大柴胡汤和小柴胡汤,《史载之方》柴胡汤的药物组成为柴胡、前胡、防风、杏仁、羌活、茯苓、生甘草、白芍、麦冬、生地、法半夏、葱白。

分析: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脏腑,肺中气滞,不能行气使肠中大便下达,因此便秘。紫菀性温味辛能行气,味苦能降气,因此能调畅肺中气机,使气行便通。

应用:因性温性辛苦,所以紫菀治疗便秘适用于寒秘、气秘、阳虚秘,除了可以加用于《史载之方》柴胡汤,还可以加于温脾汤、六磨汤、济川煎中。本味药物虽然行气,但药力不峻,因此不能单味应用通便。

附:《史载之方》记载史载治疗蔡京便秘的案例原文。

“宋蔡元长苦大肠秘固,医不能通,盖元长不肯服大黄等药故也。时史载之未知名,往谒之,阍者龃龉久,乃得见,已诊脉,史欲示奇,曰:“请求二十钱”长日:“何为?”曰欲市紫菀耳。遂市紫菀,末之以进,须臾遂通,元长大惊,问其说,曰,大肠,肺之传送,今之秘无他,以肺气浊耳,紫菀清肺气,此所以通也。”[3]

二.蜣螂

蜣螂为昆虫类中药。味咸性寒,归肝、胃、大肠经。功能破瘀定惊,通便散结,拔毒去腐。临床外用居多,内服不多。多用于活血化瘀、消肿平疮。其实本药的通便效果也非常显著,如民国期间绍兴名医何廉臣所著《实验药物学》记载:治疗肠中液少、便硬如石,以承气汤加焙焦的蜣螂一对,可以立即通便。[4]

分析:蜣螂味咸性寒,咸能软坚,寒能清热润下,又归胃肠两经,因此对津少热结的便秘有治疗效果。

应用:因其性寒,因此适用于热秘、阴虚秘、不能用于寒秘、阳虚秘的治疗。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均可加用。

三.清宁片

清宁片,为蓼科中药大黄用黄酒等原料经多道工序制造的加工品。古代和近代本品为中药饮片,现代也按中成药管理消瘦。但是因其为单味制剂,因此在中药汤剂中可以加用。生大黄性寒味苦,泻下作用太峻,经加工为清宁片以后作用缓和,能缓泻不伤正气。特别适用于阴虚秘、血虚秘的治疗,临床可以加于增液汤、润肠丸等汤剂中。年老体弱及久病患者尤其适用。

四.威灵仙

威灵仙,毛茛科中药。性温味辛咸,归膀胱经。功能祛风湿、通经络、消骨梗。临床常用于风湿痹症的治疗。性温味辛能行气,咸能润下,因此本药能升能降通经络,味咸又能软坚,因此本药适用于气秘、寒秘、热秘等实秘类型的便秘,可加于三承气汤、六磨汤、温脾汤等方剂中。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巴豆、牵牛子等中药单用或与汤剂同用也能通便,但这类中药药性峻猛,易伤正气,因此如非临床必需,不建议应用。中药有效与否,关键在于辨证正确、药证相符。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261-269。
2.(宋)史堪著,王振国等点校.《史载之方 岭南卫生方》.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20-21。
3.(宋)史堪著,王振国等点校.《史载之方 岭南卫生方》.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30-131。
4.何廉臣著,黄燕点校.《实验药物学》.第一版,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213。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田喜江 中医科-中医消化科|主治医师
病例0 文章41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