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在舌、鼻、目、耳的分布所属色诊的中医诊断意义

中医科 中医综合科 2018-11-30 13:20  浏览 :25616
导读中医学理论上的五官包括舌、鼻、口、目、耳五个器官。五官与五脏有对应关系,中医称为开窍。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六腑通于五脏,五脏的精气又通于五官七窍。因此脏腑有病,可以导致五官出现病变,反之从五官的变化也可以判断脏腑的病变情况。如舌红肿痛为心热,鼻渊流涕为肺热,耳朵肿痛多为肝胆湿热等。

中医学理论上的五官包括舌、鼻、口、目、耳五个器官。五官与五脏有对应关系,中医称为开窍。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六腑通于五脏,五脏的精气又通于五官七窍。因此脏腑有病,可以导致五官出现病变,反之从五官的变化也可以判断脏腑的病变情况。如舌红肿痛为心热,鼻渊流涕为肺热,耳朵肿痛多为肝胆湿热等。

中医学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不但五官的神、色、形、态的整体变化能反应脏腑的病变情况,每个官窍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对应相应的脏腑,每个官窍的局部变化还能进一步反应相对应脏腑的病变,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全息医学理论。这些理论可以丰富中医学的诊断学方法,对准确的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预后等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除了口的脏腑分布诊断在中医古籍上没有记载和在临床上没有被广泛应用,其它舌、鼻、目、耳四官都有脏腑分布诊断,也早已经在临床上应用于中医诊断,其中舌诊应用最多最广,目部五脏分属理论多用于眼科,鼻部望诊与耳部望诊应用较少。

一.舌诊
心开窍于舌,舌尖主心肺、舌中主脾胃、舌根主肾、舌边主肝胆,其中左肝右胆。
舌质淡红为正常,淡白为阳虚或气血两虚,色红为热,色绛为热入营血或阴虚火旺,色紫为血瘀,色青为为寒凝;舌苔色白为寒,色黄为热,色灰而干为里热、色灰而润为寒湿内蕴。
舌质和舌苔的形态、颜色变化见于舌尖、舌中、舌根、舌边分别代表各个脏腑的病因病机。

二.鼻诊
肺开窍于鼻,鼻上两眉间属肺、山根属肝胆、肺肝之间属心、鼻中属脾、鼻准属肾与膀胱[1]。色青为寒痛,色赤为肺热,色白为虚寒表证,色黑为肾虚湿胜。

三.目诊
肝开窍于目,目部五脏分诊理论主要依据中医“五轮”学说。五轮学说见于《审视瑶函》等历代各中医眼科专著中。白睛为气轮,黑睛为风轮,瞳孔为水轮,内外两眦为血轮,眼睑为肉轮,内外两眦属心.风轮属肝.白珠属肺.水轮属肾.肉轮属脾[2]。
肉轮红肿,多脾胃积热;血轮红赤,多心火上炎;气轮红赤,属肺经风热;白睛青蓝,属气虚血滞;黑睛混浊,多肝胆湿热;水轮绿风内障多肝胆热盛。
眼部望诊不单可用于眼科疾病,根据其外在表现也可诊断其它脏腑疾病,辽宁名老中医彭静山的眼针疗法就是依据眼部望诊提出,临床上可用于诊治多种全身疾病。

四.耳诊
耳部望诊原本用于中医诊治痘疮类疾病,但也可以用于诊治全身疾病。耳上轮属心,耳下轮属肾,耳后耳里属肺,耳后耳外属肝,耳后中间属脾[3]。五脏的虚实寒热引起的耳部形色变化也可以用于诊断其它疾病。色黄为实热,色淡红为虚热,色青为寒为气滞,色白为虚寒,色黑为寒为痛,这种诊法与舌诊五脏分属的原理与用法极为相似,正如《厘正**要术》所言“是篇察耳,耳虽为肾窍,而五脏所结,系于耳者居多。外感则或冷或热,内伤则或暗或滞。善诊面色者,神明而熟察之,亦辨证要法也。若徒取以辨痘证则拘矣。[4]”

五.口诊理论的展望
目前对于口唇部位的望诊只局限于整体的形态、颜色观察,如色白为气血虚、色红为热,色青主痛等等。经检索多种中医古籍文献未见有口唇分属五脏的理论记载,也未见有名老中医应用此法。但是《灵枢?五色篇第四十九》有:“面王(即鼻)以下者,膀胱、子处(为肾脏所属)也[5]”的记载,人中部位靠近口唇,(清)汪宏所著的《望诊遵经》也提出“口唇者.脾之官也.以部位言之.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察其色之上下左右.可辨其病之上下左右也.青赤黄白黑五色.合之五行.应乎五脏也.太过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内.腑主乎外.脏主乎内也[6]”,因此是否可以考虑将唇上人中、唇下、口白四周分属五脏并用于中医诊断?不过因为没有理论和大样本实验做支持,因此尚不能做出定论。

参考文献
1郑金生.《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一册》.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456。
2(清)汪宏著,王小芸等校注.《望诊遵经》.第一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79。
3(清)张振鋆著,盛维忠等校注.《厘正**要术》.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年:11-12。
4(清)张振鋆著,盛维忠等校注.《厘正**要术》.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年:12。
5张秀琴校注.《灵枢经》.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98。
6(清)汪宏著,王小芸等校注.《望诊遵经》.第一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114。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田喜江 中医科-中医消化科|主治医师
病例0 文章41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