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荤胶素膏”的介绍与临床价值

中医科 中医综合科 2018-12-05 14:20  浏览 :5759
导读在1949年以前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早期的中药商铺广告中常有“荤胶素膏”的商品名称,荤胶素膏包括胶类中药和膏类中药两大类型

在1949年以前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早期的中药商铺广告中常有“荤胶素膏”的商品名称,荤胶素膏包括胶类中药和膏类中药两大类型,每个品类下都有多种中药,这些中药有些现在还在临床中应用或变成中成药,有的已经淡出市场,甚至已经不被中医师熟知。其实荤胶素膏类药物有一定的优点,应该在临床上多加应用,特别是需要调理的慢性疾病,更为适合。

“荤胶”包括龟板胶、鳖甲胶、鹿角胶、阿胶、黄明胶(古代还有虎骨胶,因为保护野生动物的需要,现在已经退出药用市场);“素膏”包括夏枯草膏、老鹳草膏、鸡血藤膏、枇杷叶膏、青果膏、桑椹膏、金樱子膏等,“荤胶素膏”均为原药材加水熬制浓缩成的半固体药物,入药煎剂时需要烊化兑服。

一 荤胶

1 龟板胶

龟板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腹甲与背甲,性寒味甘,归肾、肝、心经。功能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龟板胶为龟甲经熬制成的胶块,功能滋阴潜阳、益肾止血[1]。

龟甲质地坚硬,临床应用时常需要捣碎并先煎,才能发挥治疗作用,经熬制为胶以后,较原药材更易吸收利用,临床应用时烊化即可,滋补力也较原药增加。

2 鳖甲胶

鳖甲为鳖科动物鳖的背甲,性寒味甘咸,归肝、肾经。功能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鳖甲胶为鳖甲经熬制成的胶块,功能滋阴退热、软坚散结[2]。

鳖甲也与龟甲一样是质地坚硬的药材,临床应用时常需要捣碎并先煎,经熬制为胶以后,较原药材更易吸收,滋阴力也显著增加。

3鹿角胶

鹿角为鹿科动物梅花鹿等雄鹿的骨化角,性温味感,归肝、肾经。功能补肾助阳、强筋健骨。鹿角胶为鹿角熬制浓缩的胶块,功能补肝肾、益精血[3]。

鹿角经熬制成胶以后,虽然温补力变缓,但是新增止血功能,还易于吸收利用。

4 阿胶

阿胶为马科动物驴的皮经熬制浓缩成的胶块,性平味甘,归肺、肝、肾经。功能补血、滋阴、润肺、止血[4]。 驴皮入药因质地坚韧,无法直接使用,经熬制为胶以后,不但滋补力显著,还非常利于人体吸收利用。

二 素膏

1 夏枯草膏

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果穗,性寒味辛苦,归肝、胆经。功能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5]。夏枯草性味苦寒,容易伤胃,形态蓬松不易煎药,经熬制成膏以后,不但体积缩小易于用药,还能降低苦寒之性、减少了对胃的**性。

2老鹳草膏

老鹳草为牻牛儿苗科植物牻牛儿苗等植物的地上部分,性平味辛苦,归肝、肾、脾经。功能祛风湿、清热毒、止泻痢[6]。老鹳草膏功能舒筋活络、袪风除湿、活血止痛,老鹳草经熬制为膏以后有效成分浓缩,也利于胃肠吸收利用。

3鸡血藤膏

鸡血藤为豆科植物密花豆的藤茎,性温味苦微甘草,归肝、肾经。功能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7]。鸡血藤膏功能养血和血,补血之力较鸡血藤显著增加。

4枇杷叶膏

枇杷叶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性微寒味苦,归肺、胃经。功能清肺止咳、降逆止呕[8]。枇杷叶膏功能清肺润燥,止咳化痰,滋阴润肺的药力显著增加,适用于肺阴不足引起的慢性咳嗽。

5桑椹膏

桑椹为桑科植物桑的果穗。性寒味甘酸,归肝、肾经、功能滋阴补血、生津润燥[9]。桑椹熬制为桑椹膏,寒性和酸味都大为降低,不但更加适口,滋阴生津的药力也更强。

6金樱子膏

金樱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果实,性平味酸涩,归肾、膀胱、大肠经。功能固精缩尿止带、涩肠止泻[10]。金樱子熬制为金樱子膏以后,不但能补肾,固精缩尿的功能也显著增加。

“荤胶素膏”都是原药材的二次加工品。或因原药材质地坚硬不易吸收、或因原药材性味苦寒伤胃、或因原药材滋补力弱,但是经二次加工以后,改变了原有药物的性状,所有药物的滋补力都增加了,甚至增加了新的治疗轼能,也更有利于胃肠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特别适用于中医的“调理类病症”,因此应该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但需要注意,“荤胶素膏”性质滋腻,因此在用药的时候,需要配伍山楂、砂仁、陈皮等能运化胃肠功能的理气药物,才能更好得发挥这类药物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中药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560-561。

2高学敏.《中药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562。

3高学敏.《中药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516。

4高学敏.《中药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543。

5高学敏.《中药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102。

6高学敏.《中药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224。

7高学敏.《中药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385。

8高学敏.《中药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438。

9高学敏.《中药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559。

10高学敏.《中药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581。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田喜江 中医科-中医消化科|主治医师
病例0 文章41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