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瘀与脾脏之瘀的区别与联系

中医科 中医呼吸科 2018-12-08 14:40  浏览 :5770
导读脾之于气,在生化;肺之于气,在条理。所以脾病对“气”造成的病理改变是“不足”,肺病对“气”造成的病理改变是紊乱。脾脏之瘀成于生化不足,推动无力,无论中医学上的湿热还是西医学上的血脂、血糖,都是由于脾虚运化失司,而留滞和堆积导致发病的。肺瘀则是因为气失于条理,宣肃紊乱而成。

肺与脾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代谢两个方面。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是组成气的主要物质基础。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决定着气的盛衰。肺与脾是人体水液运行和代谢的动力和枢纽,肺之宣发肃降以及通调水道有助脾之运化,这一过程失常则产生内湿;而脾通过转输津液,散精于肺,为肺的一切生理功能提供能量保障,这一过程失常,一则肺气不足,二则痰浊内生,故李用粹《证治汇补·痰证》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二者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脾失健运,水液停滞所生之痰饮对肺的影响是宣肃失司,咳喘痰多;肺病日久,“上病及中”,子盗母气,脾气亦虚,从而出现纳呆、腹胀、便溏、水肿等病理表现。

脾之瘀在虚,肺之瘀在乱。脾脏之瘀,多与脾气亏虚相关:1.脾主统血,脾气不足,固摄不利,而致血溢脉外,留着不散而成瘀;2.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脾脏运化的水谷精微是宗气生成的原料之一,脾虚则运化不利,宗气生成不足,影响其贯心脉和行气血的功能;3.血液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而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全身之气生成乏源;4.脾虚则津液代谢失常,成痰成饮。脾脏之瘀的临床表现,《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第1条言:“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意即黄疸的发生和营血的瘀滞有关。脾虚失于运化而生内湿,郁而不解则化热,湿热相搏,蕴结中焦,湿得热益深,热因湿愈炽。湿热交阻,滞于血分,胆热掖泄,浸淫肌肤,渗于膀胱则身、目、尿黄。王小祥等学者研究发现,脾虚、瘀血贯彻糖尿病病的始终,本人在施治中采用健脾、化痰、活血、理气机的治疗原则,使本病的临床症状改善及血糖、尿糖恢复正常,收效甚佳。曾庆明等学者报道,脾虚生瘀是高脂血症的主要病理机制,并采用健脾化瘀疗法治疗老年性高脂血症,取得满意疗效。

脾病或者肺病成瘀,都与“气”有关。但是,脾之于气,在生化;肺之于气,在条理。所以脾病对“气”造成的病理改变是“不足”,肺病对“气”造成的病理改变是紊乱。脾脏之瘀成于生化不足,推动无力,无论中医学上的湿热还是西医学上的血脂、血糖,都是由于脾虚运化失司,而留滞和堆积导致发病的。肺瘀则是因为气失于条理,宣肃紊乱而成。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李雯 内科-呼吸内科|主治医师 济南市中医医院
病例1 文章16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