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咳论》之胃咳证治

中医科 中医呼吸科 2018-12-09 16:00  浏览 :10059
导读咳嗽在中医学上的定义为因为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影响,导致肺失宣肃以后,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有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中医学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咳嗽在中医学上的定义为因为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影响,导致肺失宣肃以后,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有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中医学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因此易感寒感热导致肺气上逆,因此肺是咳嗽的主要病位。

中医学教材将咳嗽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论治:风寒袭肺以三拗汤合止嗽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风热犯肺以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燥伤肺以桑杏汤疏风清肺,润燥止咳;痰湿蕴肺、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燥湿化痰、理气止咳;痰热郁肺以清金化痰汤清热肃肺、化痰止咳;肝火犯肺以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清肝泻火、化痰止咳;肺阴亏耗以沙参麦冬汤滋阴润肺、化痰止咳[1]。

《黄帝内经?咳论》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论述,如“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2]”。这些论述与临床实际所见症状基本相符。这些条文实际是说的是标本同病的一种情况,病本在其余四脏与腑,病标在肺。

本文中主要讨论胃咳,因为在临床上常有一种咳嗽,咳嗽并不严重,但是久咳不已,脾胃消化的症状显著,咳嗽的轻重随脾胃症状发生变化,肺脏病变的症状也不显著。如果只用理气止咳之药,治疗效果不显著易反复,因此应当从胃论治,以胃为主,以肺为辅。

胃上连食管,下通小肠,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饮食水谷入口以后经食道存纳于胃中,经过一定时间胃将饮食水谷腐熟消化为食糜,食糜中的精微营养物质经脾运化营养周身各部,其余物质下至小肠。倘若寒热客胃,则胃的腐熟功能下降,食积不化,精微物质与食物渣滓都积滞胃中,聚而生痰,胃容减小,气机通行受阻,而胃又通降为顺,胃上连食管,食管气管并出于咽喉,胃中气滞则上逆于肺,肺中气逆失于宣肃则咳嗽不止。

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可以将胃咳分为三型:寒湿客胃、湿热蕴胃、食积。

一 、寒湿客胃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无痰或少量白痰,胸闷脘痞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方剂:厚朴温中汤温胆汤
药物:姜制厚朴、陈皮、生甘草、茯苓、草豆蔻仁、木香、干姜、姜半夏、竹茹、炒枳实。
方解:寒湿客胃,寒凝湿粘,胃气受阻,食积生痰,寒湿与痰胶结,气机升降失常,上逆为咳。草豆蔻、干姜辛温芳香,能温中散寒燥湿,茯苓渗湿,厚朴、木香、陈皮、枳实能行气消胀止咳,竹茹、半夏化痰。诸药合用寒去湿化痰清气行,因此各症可愈。

二 、湿热蕴胃
症状:咳嗽,无痰或少量黄痰,胸胁胀满,面赤身热,口干不欲饮,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剂:连朴饮合清气化痰丸
药物:陈皮、杏仁、炒枳实、黄芩、瓜蒌仁、茯苓、胆南星、姜半夏、姜制厚朴、黄连、石菖蒲、淡豆豉、栀子、 芦根。
方解:湿热蕴胃,胃中食积不化聚而为痰,湿热痰互结,因此气逆为咳。黄芩、胆南星、黄连、淡豆豉清热,茯苓、芦根除湿,瓜蒌仁、半夏化痰,陈皮、厚朴、石菖蒲理气。

三 、食积
症状:脘腹胀痛、嗳气、反酸、干呕、胁胀;咳嗽;脉弦。舌苔厚腻,脉滑。
方剂:保和丸合三子养亲汤
药物: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紫苏子、白芥子。
方解:饮食不节,食积气滞,因此出现脘腹胀满、咳嗽干呕等症。山楂、神曲、莱菔子能消食,半夏、白芥子能化痰,陈皮、紫苏子能理气,茯苓健脾,连翘性寒可制半夏、莱菔子等药的燥性。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71-82。
2.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493-501。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田喜江 中医科-中医消化科|主治医师
病例0 文章41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