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脏之瘀与肝脏之瘀的区别与联系

中医科 中医呼吸科 2018-12-11 17:20  浏览 :8058
导读肺主宣肃、肺朝百脉、肝主疏泄,病理条件下,肝气郁结、肝气犯肺。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方面,而气机的调畅与否,正是血液能否正常循行的关键环节。

肺主宣肃、肺朝百脉、肝主疏泄,病理条件下,肝气郁结、肝气犯肺。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方面,而气机的调畅与否,正是血液能否正常循行的关键环节。

杨仁斋在《仁斋直指方》中说:“盖气为血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温则血温,气寒则血寒,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云:“运血者,即是气。”《本草纲目》卷五十二言:“故曰气者血之帅也。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热则行,气寒则凝。”血液的正常运行,决定于气的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是全身气机调畅的关键环节。肺的宣发布散和朝会百脉功能与肝的疏泄功能相配合,到达推动和促进血液正常运行的作用。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气火上逆,出现“肝气乘肺”或“肝火犯肺”,气机逆乱,血随气升,表现为咳逆上气,伴有面红,目赤,头痛,甚则咯血等病理现象。若肺失清肃,燥热内盛,亦可影响及肝,肝失条达,疏泄不利,血随气陷或气滞血瘀,表现为咳嗽,伴有胸胁引痛胀满,脘腹坠胀等病理现象。

肝肺二脏在血瘀证的形成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是肺脏之瘀与肝脏之瘀又有本质的区别。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有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积于胁下,则伤肝。”瘀血体内在体内停积,当超过肝脏去瘀生新功能的极限时,就会对肝的疏泄功能造成损伤,并进一步影响肝藏血的功能。瘀血伤肝与肝能化瘀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张氏医通》言:“肝脏生发之气,生气旺则五脏环周,生气阻则五脏留著。”表明肝胆生发之气鼓舞其他脏腑的气化活动,而脏腑气化维持了升降出入的平衡协调。正如《读医随笔》所云:“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肝气的运行障碍主要包括气郁和气逆,气郁是气机不畅,疏泄不及,多由情志抑郁或者湿热侵袭所致,肝气郁所致的血瘀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癥积、肿块,痛如针***割,痛有定处,拒按,常在夜间加剧,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肤表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筋青胀痛等,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脉象细涩。女子可见**胀痛、月经不调或痛经闭经等。除上述血瘀证主要见证之外,肝气郁所致的血瘀证还伴有精神抑郁、胸闷、太息、纳呆、胁肋胀痛等。气逆是气机上逆,升发太过,多由情志**,五志过极化火所致,肝气逆所致的血瘀证,除上述血瘀证主要见证之外,还伴有两胁撑胀窜痛、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目眩晕、泛酸胃痛等。

肝之瘀在气,肺之瘀在津。固然肺瘀与气亦密切相关,但除了与气机的运行相关,还与津液的敷布代谢有关。肺主宣发肃降,并通过其宣发肃降功能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疏通调节作用,若肺气郁滞,则津液内停生痰,血运不畅成瘀。津血同源,痰瘀异形而同源,皆为**为病的病理产物,血运失常生瘀,络脉瘀阻,“血不利则为水”,影响津液输布,聚为痰浊,痰浊阻滞,气机不畅,则血滞生瘀,痰瘀互为因果。二者可相互转化,兼挟致病.使病情错综复杂。痰瘀互结,阻于肺络,终成“肺瘀”。慢性肺系病证,多有长期咳嗽、憋喘反复发作,此时不仅是肺中有伏饮,而且内有瘀血。痰瘀伏肺,胶结不解,使得咳喘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因此肺瘀之主症,在血瘀证的常见症状之外,还伴有咳、痰、喘等症状,这与肝脏之瘀所伴有的“气”的症状如涨、痛、闷以及情志变化是有着显著区别的。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李雯 内科-呼吸内科|主治医师 济南市中医医院
病例1 文章16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