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点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积水的防止效果分析

外科 神经外科 2018-12-12 06:00  浏览 :4820
导读该研究纳入70 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考组,各 35 例。参考组采用间断腰椎穿刺术进行治疗 ,实验组采用间断腰椎穿刺术进行治疗

该研究纳入70 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考组,各 35 例。参考组采用间断腰椎穿刺术进行治疗 ,实验组采用间断腰椎穿刺术进行治疗 , 并在手术后进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 (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后 3、7、14 d) 的脑脊液溶血磷脂酸 (LPA) 含量及急慢性脑积水发生率,来探讨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

实验组男 18 例、女 17 例,年龄20~70 岁,平均年龄 (45.0±8.4) 岁。参考组男 19 例、女 16 例,年龄 21~71 岁,平均年龄 (45.2±8.6)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只对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只是排除年龄与性别对本次研究的影响,术前两组研究对象功能评分,动脉瘤部位、Hant-Hess评分等因素对结果的干扰。

另外作者在对年龄、性别比较时没有提及采用何种统计学方法,并且直接对年龄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进行统计学描述不太恰当,作者应该先对研究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数据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

实验组急慢性脑积水发生率显著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后 3、7、14 d 的脑脊液 LPA 含量分别为 (2.4±1.0)、(3.2±1.2)、(3.6±1.4)μmol/L ;参考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后 3、7、14 d 的脑脊液 LPA 含量分别为 (6.8±2.0)、(7.2±2.2)、(8.6±2.4)μmol/L。实验组患者不同时间脑脊液 LPA 含量均低于参考组 , 差异有统计意义。

不同时间段LPA的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的方式进行统计学比较。作者统计学方法选择有点盲目,作者应该依据数据分布统计结果选择统计学方法。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并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选择非参数性检验进行比较。


另外作者没有在文献提及脑脊液溶血磷脂酸 (LPA) 含量代表的临床意义,应该进行补充说明。

点评文献: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积水的防止效果分析。文献作者:吴东阳。发表期刊:中国实用医药2018年6月第13卷第16期:48-49。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齐学帆 外科-神经外科|医师
病例230 文章96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