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肛周脓肿是常见肛周疾病,由于小儿肠道功能发育未完善,肠道正常菌群未建立,容易出现腹泻和便秘,导致肛管和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常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偶有厌氧菌感染,如果脓液培养为大肠杆菌感染,多形成肛瘘,如果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多不形成肛瘘。由于小儿肛窦相对较深,间隔相对较近,容易出现多处肛腺同时感染,导致多发脓肿,与成人不同。
小儿肛周脓肿容易诊断,主要表现肛周皮肤充血,肿胀,患儿可出现寒战、高热,拒乳,精神萎靡,局部查体可发现肛旁皮肤明显红肿,伴有硬结和明显触痛,可有波动感,脓腔穿刺抽出脓液可以明确诊断。主要需要与血栓外痔相鉴别,后者边界清楚,周围皮肤无炎症反应。
小儿肛周脓肿治疗主要是早期手术切开引流,如果不及时切开引流,导致感染蔓延,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果自行破溃,常形成低位肛瘘,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脓肿切开引流注意事项包括:
1.由于小儿感染控制能力差,扩散较成人严重,需要准确定位,一般在波动明显处试穿成功后再切开。
2.沿肛周做放射状切口,切口长度要足够,需切除两侧部分皮瓣,通畅引流,避免术后换药困难,增加患儿痛苦。
3.切开脓肿后,小指伸入脓腔,分离间隔,如果肛周两侧同时出现脓肿,应分别切开,不必弧形扩大切口,小儿很少出现蹄铁型脓肿。
4.脓肿切开引流后如果能够确认内口,可以切开挂线一期治愈,避免形成肛瘘,寻找内口时用左手小指伸入肛管,按于齿线,探针伸入脓腔,一定要用探针寻找手指,不能用手指寻找探针,避免形成假道,寻找到内口后,牵开肛管,看到充血水肿的肛窦或者肛窦内有脓,即为正确内口,探针穿出,沿探针切开皮肤,粘膜和部分外括约肌,必要时挂线,伤口内凡士林填充,即可压迫止血,又可起到引流的作用。但不必每个患儿都常规寻找内口,首先探查内口时可以导致炎症蔓延,造成假道,遗漏真正的内口,有些病例找不到内口,盲目切开可能影响肛门的功能;其次,如果是大肠杆菌感染,一期手术内口的正确率仅在50%左右,而二期手术的内口正确率95%左右,复发几率很小,如果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不会形成肛瘘,切开内口徒增患儿无谓的痛苦。
5.术后早期选择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效的抗生素,脓液细菌培养结果回报后,选择敏感抗生素,避免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小儿二重感染。
通过多例小儿肛周脓肿的诊断治疗,认为处理的关键在于通畅引流,避免形成死腔,如果容易找到内口,可以一期手术,但不能作为常规手术,二期手术方法简单,消除感染入口准确,治愈率高,并可避免切开部分括约肌而影响肛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