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思考:假性肠梗阻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其他科室 急诊科 2019-03-25 14:16  浏览 :9506
导读慢性假性肠梗阻临床少见,易误诊,临床诊断时警惕家族史。治疗原则以保守治疗为主,如无效或肠管扩张严重仍需手术治疗,据临床报告手术行病变肠段切除,近端造瘘术有较好的效果。

假性肠梗阻,症状雷同出,急诊辨清楚,诊断少弯路。

肠梗阻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腹症。诊断明确后需积极给予手术治疗,否则,可能导致腹膜炎和出血,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临床偶可发现少数病例为假性肠梗阻,假性肠梗阻可以肠梗阻面目出现,常常混迹于肠梗阻患者之中,临床处理与肠梗阻不同,此类病例应尽量避免手术治疗。


假性肠梗阻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

图片来源:123RF

何谓假性肠梗阻?假性肠梗阻是指患者存在肠梗阻的症状和体征,但却没有相关器质性病变。最早由英国外科医生William Heneage Ogilvie于1948年首先报道,故又称为Ogilvie's综合征。假性小肠梗阻的病理生理改变实质上是肠道的肌源性或神经源性或内分泌控制失常而引起的一种肠道动力障碍。按病程有急性和慢性之分,麻痹性肠梗阻和痉挛性肠梗阻属于急性假性肠梗阻,慢性假性肠梗阻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慢性假性肠梗阻 于1970年由Maldonado正式命名。

其病因不清楚,可能与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许多病人具有家庭史,且可累及胃肠道以外的一些脏器(如膀胱),故有人称之为家族性内脏肌病或遗传性空肠内脏肌病。继发性慢性假性肠梗阻,多继发于其他疾病或因滥用药物所致。可见,假性肠梗阻虽然少见,却不罕见,几乎可见于教科书上的每一种内科和外科疾病[1]。所以,临床上要了解哪些患者容易患假性肠梗阻,认识假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十分重要。
兹复习文献,重点谈谈该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

1.临床特点:综合文献报道假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有以下几点[2-6]:(1)儿童有较少时间的腹胀、呕吐、体重减轻或腹泻(脂肪泻)便秘交替症状或典型肠梗阻症状;(2)成人以咽下困难、腹痛、腹泻多见或有典型肠梗阻症状;(3)肠外表现:临床发现有些病例合并有膀胱输尿管的扩张,据文献报道SLE患者常合并输尿管肾盂积水和间质性膀胱炎。(4)消化道表现:有些病例可合并有巨结肠;部分病例有食管、胃、小肠、结肠的扩张和运动节律失常。(5)慢性假性肠梗阻由于处于低营养状态,可能有神经系统发育迟缓,特别是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不全。(6)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淀粉样变性、系统性硬化症、甲状腺疾病、某些营养代谢性疾病、带状疱疹等病史或某些药物(异烟肼)用药史或有因肠梗阻手术探查阴性史;(7)慢性假性肠梗阻要注意是否有家族性遗传线索。

临床遇到上述情况时,要想到假性肠梗阻的可能,给予影像学检查,协助诊断,X线平片与机械性肠梗阻无法鉴别,但经胃管小肠低张造影有鉴别诊断价值。B超检查也可提示某些肠外表现诊断线索,指导下一步治疗,以防延期诊断与误治。

2.治疗原则:假性肠梗阻可以是局限的,也可以是广泛的。少食多餐,流质、低脂、低纤维饮食对此类患者有帮助。治疗方法包括胃肠减压、使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感染、恢复肠道内容物畅通运行、肠外营养支持等。急性痉挛性假性肠梗阻通过胃肠减压减轻肠道负荷以及解除平滑肌痉挛后能够得到缓解。

笔者曾遇到1例23岁女性患者。因“系统性红斑狼疮”收住入院治疗。病程中出现反复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腹痛、腹泻症状,患者否认既往类似发作。无腹部手术史。查体:腹平, 质地软,脐周散在不固定压痛。听诊肠鸣音活跃,无气过水声。肛指检查阴性。经2日常规抗感染补液治疗。每日体温37℃~38℃,2次摄腹部立卧位平片,提示小肠充气扩张,散在多处小肠气液平面。无孤立性肠袢及阶梯状液平。B超示双肾轻度积水,双侧输尿管积液扩张和膀胱扩张。查阅文献与科内会诊,临床初步诊断SLE合并假性肠梗阻,给予胃肠减压,继续原方案治疗SLE,上述症状缓解。好转出院。

慢性假性肠梗阻临床少见,易误诊,临床诊断时警惕家族史。治疗原则以保守治疗为主,如无效或肠管扩张严重仍需手术治疗,据临床报告手术行病变肠段切除,近端造瘘术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连磊.肠梗阻还有假的?带你认识Ogilvie's综合征(假性肠梗阻) .医学界消化频道:2016-06-13
[2]陈达民.当前对假性肠梗阻的看法.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2,20(3):154-155.
[3]杜红卫 ,马大庆,吴红华.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假性肠梗阻2例并文献复习.实用医学杂志,2007,23(7):1027-1028
[4]马涛.腹部手术后假性肠梗阻的诊断治疗.淮海医药,2008,26(4):288-290
[5]孙安修,耿桂飞,徐厚兰.异烟肼致假性肠梗阻6例.安徽医药,2004,8(3):182-183
[6]刘瑾 ,兑丹华,田飞,等.带状疱疹并发假性肠梗阻病例报道的系统评价.中国医学创新,2014,8: 132-134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孙士礼 儿科-儿科综合|副主任医师
病例8 文章130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