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的症状,发病原因,以及诊断和治疗体会
内科
感染内科
2019-04-22 11:41 浏览 :9898
导读伤寒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大量单核细胞浸润和高度增生,形成伤寒结节,病变以回肠最为显著,局限于粘膜层和粘膜下层,侵蚀血管出现大出血,穿透肠壁出现肠穿孔,引起腹膜炎,随着抗菌药物普及,典型伤寒患者少见,多为不典型患者,且日益减少,但临床遇见持续高热的患者,同时具有肠道症状,应该想到伤寒的可能,避免误诊。
伤寒是由于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是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严重时可以导致肠道出血、肠穿孔。流行季节在夏秋季,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发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及青壮年发病居多,老年人少见,病愈后获得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少见。
伤寒杆菌随饮食进入消化道,胃酸及正常的肠道菌群能够阻止其入侵,若上诉屏障功能遭到破坏,病菌进入小肠,有利于其生长繁殖,在小肠上段侵入粘膜上皮细胞,进入淋巴结,后经门静脉或者胸导管入血,形成初期菌血症。如果机体抵抗力强,可将其杀灭,如果不能杀灭,随血流到达全身脏器,大量繁殖入血,形成次期菌血症,出现临床症状。
图片来源:123RF
伤寒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资料如季节、地区、卫生状况、接触史有助于诊断。临床表现特点分为4期,初期表现发热、全身不适、纳差、咽痛、咳嗽,体温呈阶梯状上升,于5~7天内体温达到39~40℃;极期表现为持续高热,呈稽留热型,少数病例表现为驰张热,持续10~14天,相对缓脉,耳鸣、重听、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谵语、昏迷,肝脾肿大,玫瑰疹,白细胞计数下降,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者消失,贫血;缓解期体温下降,症状逐渐减轻,可能出现并发症;恢复期体温正常,症状体征消失。整个病程大概需要5周左右。
实验室检查出现蛋白尿,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血培养是诊断伤寒的主要依据,第1周阳性率最高,其后逐渐下降,第4周为阴性。伤寒血清凝集试验可以鉴别伤寒和副伤寒。
鉴别诊断包括:
1.病毒感染:主要是呼吸道病毒和肠道病毒感染,但这些疾病中毒症状轻,无脾大,细菌培养和肥达反应阴性;
2、斑疹伤寒:起病急,寒战、高热,剧烈头痛,但恢复较快,2周左右即可退热,外斐反应阳性;
3、肺结核:长期低热、盗汗,胸片及痰菌培养可以明确诊断;4、少见的包括疟疾、恶性组织细胞病、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等等。
伤寒治疗包括:
1.对症支持治疗,胃肠道隔离,卧床休息,每天补液2000~3000毫升左右,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便秘者禁用灌肠和泻药,可以应用开塞露**注入,腹泻者忌用**制剂,可以应用铋剂治疗。
2、病原治疗:喹诺酮类药物、第三代头孢菌素、半合成青霉素具有较好的效果。
3、并发症的治疗:少量肠出血,可以禁食水,补液,应用止血药物,大量出血需要手术治疗;肠穿孔,积极手术治疗;中毒性心肌炎,可以应用激素,营养心肌细胞治疗。
伤寒主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大量单核细胞浸润和高度增生,形成伤寒结节,病变以回肠最为显著,局限于粘膜层和粘膜下层,侵蚀血管出现大出血,穿透肠壁出现肠穿孔,引起腹膜炎,随着抗菌药物普及,典型伤寒患者少见,多为不典型患者,且日益减少,但临床遇见持续高热的患者,同时具有肠道症状,应该想到伤寒的可能,避免误诊。
参考文献:
[1] 张文武.急诊内科学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78-683.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