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两种手术入路的比较和经验分享
外科
心脏外科
2019-05-08 15:03 浏览 :10021
导读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主要选择右侧腋下小切口或者胸骨正中的切口入路进行手术治疗,两种入路手术各有优缺点,需要大家根据实际情况谨慎选择。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指胚胎发育时受环境、遗传等因素影响,导致小儿血管组织及心脏发育异常的疾病,若未予及时治疗,可引发呼吸困难、晕厥、紫绀等症状,影响患儿生长发育[1]。
小儿的先天性心脏病主要以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为主。一般先天性心脏病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心电图、心脏彩超、胸片以及胸部CT基本可以明确诊断。
诊断明确的先天性心脏病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措施。
本人通过多例的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现将两种入路的优缺点的比较的经验总结在此作出分享。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主要选择右侧腋下小切口或者胸骨正中的切口入路进行手术治疗。
两种手术的方法介绍如下:
右腋下小切口:行仰卧位,肩背部略垫高。沿右腋窝中线向下行垂直切口,暴露背阔肌边缘部分及胸大肌。分离前锯肌后自第4肋间进入右胸腔,撑开器撑开切口,生理盐水纱垫将肺向后外侧推开。在膈神经前1.5cm左右处将心包剪开,心包右缘缝于纱垫上,牵引上提并固定于胸壁上,充分暴露心脏。双重荷包缝合主动脉根部,将升主动脉阻断。游离上下腔静脉,实施静脉插管,修补缺损心脏。操作完成后复温并开放主动脉。体内循环稳定后撤除体外循环系统。缝合心包,引流管置于右侧腋下中线与第7肋骨之间。
胸骨正中切口:行仰卧位,在胸部正中行10~20cm切口,将胸骨切开。切开并悬吊心包,建立体外循环系统,阻断升主动脉。依据患儿具体情况修补缺损心脏。引流管置心包纵隔处。对两种不同的入路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的监护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是否出现肺部感染、胸水、肺不张等并发症进行对比。发现右腋下小切口明显优于胸骨正中入路。
两种入路的优缺点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一般机体免疫力较差,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对患儿生长发育造成极大影响[2]。胸骨正中切口为心脏手术的标准入路术式,手术操作简单、手术用时短,可迅速修补患者的缺损心脏,使得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这种入路方式需要完全将胸骨锯开,由于小儿的心脏结构较小,所以手术的时候很容易损伤胸骨的骨性支架,破坏胸骨轮廓的连续性,使得患儿术后出现明显的“鸡胸”,所以使得该入路在临床应用上有一定局限性。
本人通过多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发现,经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手术创伤小,术后患儿恢复快,可以明显缩短术后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经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是一种微创入路,其主要的优点是:
(1)可将在切口正中的部位充分暴露心脏及右侧大血管,还可以充分显露上下腔静脉及主动脉,有利于术者的手术操作,可有效避免视野受限导致的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2)切口愈合后形成的瘢痕小而且比较隐蔽,在腋下不易被发现,特别是对女性患儿,患儿家属的接受度较高。另外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的监护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是否出现肺部感染、胸水、肺不张等并发症等方面右侧腋下小切口均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值得心脏外科医生的临床的广泛的应用,即有利于患儿的恢复,减少并发症,手术疤痕小而隐蔽,也有利于手术医生的操作,避免周围组织的损伤,一举两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1]周莹,周如女,彭幼清,等.膨肺吸痰法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开胸术后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6,30(3):310-312.
[2]徐红亮,杨玉齐,范顺阳,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182-184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