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医生频频猝死背后无人知道的艰辛

麻醉医学科 麻醉科 2019-12-17 08:22  浏览 :25450
导读麻醉界不需要眼泪,需要实干精神。

2019年11月1日,这是一个令我们难忘的日子。这一日,上海某医院麻醉科江医师猝死在工作岗位。根据他的同事所说,当日,他是值日班,也就是白天值班到深夜11点,第二天需正常值班。由于值班太晚太累,就没有回家,直接在值班室躺下休息了。然而这一趟下,就再也没有醒过来,僵硬的身体直到第二天才被值班的同事发现。

年轻的麻醉医师,30来岁,正是家庭美满,事业有成,春风得意时刻,却以这样的方式,没有告别,孤独地一个人离开了。对于他结发妻子,出生不久的孩子,悲痛的父母而言,无疑是天塌地陷了。于我们而言,虽远隔千里,不曾相识,但同为麻醉医师,情感所系,仍然让我们有一种兔死狐悲之感!

麻醉医师猝死事件频发

2017年6月2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某医院,25岁的麻醉科规培住院医生陈德灵猝死。2015年3月,麻醉科26岁的规培医生厉熔英骤然死亡,遗憾离世。正如某位麻醉科主任所说:麻醉医师猝死,不是个别现象,所有医院麻醉科的工作强度大,人手不够,加班是常事。猝死的人,永远不可能再醒来,也不能告诉世人他们是否后悔从事这份工作。

然而,死者已矣,我们需要继续思考的是,如何才能较少或避免麻醉医师的猝死事件再次发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甚至临床其他科室工作人员,对麻醉医师这个群体都存有一定忽视,这群甘为绿叶的群体,他们早出晚归,大多时候蛰伏于手术间无影灯下,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人生!可惜,他们戴着口罩帽子,仅露出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穿行于手术间和医院每个角落无人喝彩……

麻醉医师的压力到底有多大?



据调查目前我国每万人拥有的麻醉医师仅为0.5人,而美国和英国则分别是2.5人和2.8人[1]。如果按照欧美的标准,中国麻醉医师的缺口约为30万人!也就是说,和美国相比,中国麻醉医师一个人做着5个人的麻醉工作[2]。因为各大医院麻醉科缺人,所以才会出现一个麻醉科医生一天15台手术是常事,如果碰上加班连轴转的话,一天30台手术也是有的。整体的医疗环境工作强度异常大,特别是住院率高的医院更是如此。而30岁麻醉医师,他的压力不仅仅来自于工作,还有需要他照顾的家庭。不论是精神的还是身体的,都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

曾有人在网络上如是说:公立体制内的一线麻醉医师,不是猝死,就是在猝死的路上。虽然有夸张,但也道出了麻醉人的心酸。值夜班时候,麻醉医师不仅要应对全院各手术科室的急诊手术,还要随时面对全院急救插管、产科分娩镇痛及参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即使下夜班,只要不是干通宵,第二天至少要继续值一上午的白班才能回家,遇上科室或院内业务学习考试会议,那么仅有的一下午也会泡汤!对于一些二甲医院,虽然劳动强度没有三甲那么大,但是既没有实习规培生,也没有住院老总24小时待命,周末节假日还要加班做外科系统上级医院教授不分白天黑夜的平诊手术,真是苦不堪言……

该如何缓解麻醉医师的高压状态?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的意见》明确,力争到2020年,麻醉医师增加到9万人,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提高到0.65人;到2035年,麻醉医师增加到16万人,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达到1人以上并保持稳定。而中华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也一直在致力力改善麻醉医师的困境,按标准严格考核各级医院麻醉科医师与手术科室医师比例,三级综合医院麻醉科医师和手术科室医师比例逐步达到1∶3,二级及以下综合医院不低于1∶5。虽然,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还有一段艰难的旅程要走,道路崎岖,我们应存有披荆斩棘的勇气。

麻醉界不需要眼泪,需要实干精神。我们应乘着《关于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的意见》的东风,努力建设麻醉学科,完成麻醉科到围术期医学科的嬗变,提升麻醉人的医院地位及社会地位,从而改变困境成功突围。

江医生是走了,但他用生命留给我们的问题,不会就此消失。我们应长鸣警钟,为了神圣的工作,为了温馨的家庭,更为了那些仍然意气风发,即将离开校园与展翅高飞的后继同仁们。

文献:

[1]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社 2018年8月21日

[2] 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杨晓铭 麻醉医学科-麻醉科|副主任医师
病例371 文章81 音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