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的中医诊疗经验

中医科 2011-02-28 14:11  浏览 :2430
导读蛔虫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临床以食欲缺乏、面色萎黄、脐周疼痛时作时止、大便下虫或粪检有虫卵为主要特征。男女老幼都可感染,但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在农村尤为多见。由于成虫寄生于小肠,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故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蛔虫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临床以食欲缺乏、面色萎黄、脐周疼痛时作时止、大便下虫或粪检有虫卵为主要特征。男女老幼都可感染,但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在农村尤为多见。由于成虫寄生于小肠,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故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若蛔虫误入临近器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甚则危及生命。

  中医医籍中将蛔虫称为“长虫”、“大虫”、“食虫”、“消谷虫”等。 

  病因病机

   蛔虫寄生于小肠内,扰乱脾胃气机,吸食水谷精微,故可见面黄少华等气血不足之证。蛔虫恶寒怕热,性动好窜,善于钻孔,故当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或有全身发热性疾患时,蛔虫即易在腹中乱窜而引起多种病症。如蛔虫上窜入胃,使胃失和降,引起恶心呕吐、吐蛔;钻入胆道,使气机不利,疏泄失常,脘腹剧痛,而形成“蛔 厥”;钻入阑尾,使气滞血瘀,肉腐血败,而形成“肠痈”;蛔虫数量多时,缠结成团,阻塞肠中,使传化不行,腑气不通而成“虫瘕”。

  辨证论治

  1.蛔虫证

  [证候] 脐周腹痛,时作时止,食欲缺乏,日见消瘦,大便不调,面色萎黄,或恶心、呕吐,或吐蛔虫,或大便下虫。睡眠不安,寐中磨牙,甚则爱挖鼻孔,咬衣角,嗜食泥土等;有的患儿面部出现淡色白斑,巩膜出现蓝色斑点,或下唇出现颗粒样大小白点。粪便镜检有蛔虫卵。

  [治法] 驱蛔杀虫,调理脾胃。

  [方药] 使君子散加减。主要药物:使君子、乌梅、苦楝根皮、白芜荑、雷丸、槟榔。

  腹部胀满,大便不畅者加大黄,或玄明粉;在蛔虫治疗后,继续健脾和胃,选用四君子汤加减。

  2.蛔厥证

  [证候] 具有蛔虫证的一般症状。突然右上腹阵发***痛,弯腰屈背,辗转不安,恶心、呕吐,肢冷汗出,常吐出蛔虫。重者腹痛持续,时轻时剧,畏寒发热,甚则出现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 安蛔定痛,继以驱虫。

  [方药] 乌梅丸加减。主要药物:乌梅、党参、桂枝、细辛、干姜、附子、黄连、黄柏、蜀椒、当归等。

  若唇舌红赤,偏于热甚者可重用黄连、黄柏;若腹痛喜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唇舌淡白,偏于寒者可重用干姜、桂枝;腹痛剧烈者酌加大黄、玄明粉、枳壳,腹痛缓解后再予驱虫治疗。

  3.虫瘕证

   [证候] 有蛔虫病史,突然阵发性剧烈腹痛,常伴有频繁呕吐,甚至吐出蛔虫,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部可按及大小不等、部位不定的条索状、或呈团状样包 块,按之可活动,腹部柔软,压痛不明显。病情加重者,腹部可有硬块状,肠鸣和压痛明显,舌质偏红、舌苔白腻,或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或弦数。

  [治法] 行气通腑,继以驱虫。

  [方药] 驱蛔承气汤加减。

  主要药物: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使君子、乌梅、槟榔、苦楝皮等。

  经验方

  1.百部汤

  [药物组成] 百部9克,槟榔9克,使君子 9克,青皮6克,苍术6克,黄柏6克,甘草3克。

  [功效]  驱蛔杀虫,调理脾胃。

  [适应症]蛔虫症。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分早晚空腹时服,连服3剂。

  2.施今墨经验方

  [药物组成] 炒槟榔5克,炒吴茱萸0.6克,姜厚朴3克,炒建曲5克,炒黄连2.4克,姜半夏3克,使君肉10克(炒),炒榧子6克,炒枳壳3克,野于术 3克,壳砂仁3克,莱菔子5克,炙甘草1.5克。

  [功效] 驱虫和胃消积。

  [适应症] 蛔虫病。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分早晚空腹时服,连服3剂。

  3.自拟安蛔汤

  [药物组成]柴胡15克,杭芍15克,枳壳10克,槟榔15克,金铃子15克,郁金15克,乌梅15克,山楂15克,厚朴15克,香附15克,木香15克,连翘15克,生甘草10克。

  [功效] 镇痛、清热、安蛔虫。

  [适应症] 胆道蛔虫症。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6剂为一疗程。

  4.安蛔汤

  [药物组成] 乌梅、茵陈、大黄、黄柏、川楝子、干姜、党参、当归、枳壳、甘草各6~10克,肉桂1~3克。

  [功效] 安蛔止痛。

  [适应症] 胆道蛔虫症。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早中晚分服。

  5.梅椒二黄汤

  [药物组成] 黄连2克,花椒、乌梅、使君子、鹤虱、大黄各10克。

  [功效] 辛开苦降、安蛔驱虫。

  [适应症] 胆道蛔虫症。

  [用法用量] 水煎两次,分次频服,日服一剂;腹痛剧者日服两剂。

  适宜技术

  1.敷贴法

   驱蛔散、韭菜蔸、葱蔸各10个,苦楝皮125克,艾叶、川椒各10克,橘叶30克,莪术6克,芒硝 5克,酒药子一粒。将艾叶、酒药子、川椒、莪术、芒 硝研成细末,再将韭菜蔸、葱蔸、橘叶、苦楝皮等切碎,将上药混合,加酒炒热,敷于痛处,外用纱布包扎固定,药物温度保持在37℃以上,每日1~2剂。用于 肠蛔虫证或虫瘕证。

  2.针灸法

  先刺迎香透四白穴、胆囊穴,然后**内关、足三里、中脘、水沟。亦可刺“胆蛔压痛 点”,部位在两小腿外侧足三里穴下方,先以针柄或棉棒按压皮肤,寻找压痛敏感点,再用毫**入,出现第一次针感后,继续深刺至出现第二次针感,双手同时运 针,边捻转边提插,**后保留至痛疼缓解或消失。用于蛔厥证。

  3.推拿法

  方法一:在治疗前10~20分钟时,可肌内 注射阿托品0.2~0.3毫克。患儿屈膝仰卧于 B超检查台上,腰背部适当垫高,操作者立于患儿右侧,以右手拇指涂上液体石蜡后连续**患儿右上腹,先由 胆囊区沿肋下向左下方挤压达到剑突,再由剑突右侧垂直向下按压达脐旁,反复**3~5次,约5分钟,具有促使胆囊收缩的作用。当患儿剧烈腹痛突然缓解,再 次挤压无不适时即可停止。如无效再次推压。用于蛔厥证。

  方法二:先让患儿口服植物油50~100毫升,一小时后开始**腹部。术者宜站 在患儿右侧,涂搽滑石粉后,用右掌心贴住患儿腹部皮肤,以脐为中心,由轻至重做顺时针方向**,如虫团松动,但解开较慢,可用手捏法帮助松解。一般经过 30~40分钟**后,虫团即可渐渐散开,腹痛和压痛可明显减轻,使肠道梗阻症状缓解或消失。用于虫瘕证。

  预防护理

  预防: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剪指甲,勤洗手,不吸吮手指,不吃生冷及未洗净的瓜果。

  护理:服用驱虫药时,应注意休息和饮食,并注意服药后是否有反应及排虫情况。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辛辣肥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热。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