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宗穴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位于肩胛冈下窝中央,当肩胛冈下缘至肩胛下角中上三分之一交点处,与第四胸椎相平。该穴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尤其在骨伤科疾病中,如果应用不同方法对该穴进行**,往往能取得很多意想不到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 指压弹拨法治疗落枕
赵某,男,48岁,晨起时感觉右侧颈项部肌肉僵硬、疼痛并伴活动不利而就诊。查体所见:颈部活动受限,右侧颈项部肌肉僵硬,右肩井穴处(斜方肌、肩胛提肌)压痛明显。诊断:落枕。即在天宗穴处采取指压和弹拨法,令患者感到极度酸胀,同时嘱患者活动颈部自主活动,治疗10分钟后患者即觉症状明显缓解,第二天重复该法治疗一次而愈。
按语:落枕的病因多为感受风寒,太阳经为一身之藩篱,天宗穴属手太阳小肠经之穴,又为手太阳经脉气之所发,具有祛风散寒之功效。另外,手太阳经绕行颈项,**天宗穴治疗落枕,也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从现代医学而言,天宗穴部位循行的神经主要为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这两条神经均来源于颈5和颈6神经根,通过自身反馈调节,**该部位对颈部的疼痛应当有一定的疗效。
二 齐刺法治疗顽固性网球肘
龚某,男,62岁,右侧肘部疼痛半年余,外院诊断为右侧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予以局部激素封闭治疗3次无效,查体所见,右侧肱骨外上髁处有明显压痛,Mill试验阳性,同时,两侧对比,在右侧天宗穴处,有非常敏感的压痛点存在,于是除了在肘关节局部常规取曲池、手三里等穴之外,在右侧天宗穴处予以毫针齐刺法治疗,待患者感觉局部有明显酸胀感后,运用捻转泻法,使酸胀感扩散至肩部和上臂,留针30分钟结束治疗。患者治疗一次即感症状缓解,治疗五次后痊愈。
按语:天宗穴的穴名最早见于晋代的《针灸甲乙经》,该书载有天宗穴主治“肩重肘臂痛”的记载,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亦有该穴治疗“肘臂外后廉痛”的记载,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天宗穴治疗肘部疼痛的作用是早有认识的。现代医学对于网球肘的认识主要还是腕伸肌总腱撕裂和桡侧背神经卡压学说。但对于一些顽固性的网球肘,病变并不往往局限在局部,除了众所共知的颈5,6神经根受卡压之外,不少顽固性网球肘患者在患侧肩胛骨背面的冈下窝处往往也有很明显的压痛。《灵枢官针》篇“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天宗穴齐刺,并施以捻转泻法,可使其针感穿过肩胛直达病所,痛之所在,针之所宜,对于在患侧冈下窝处存在敏感压痛点的患者,在天宗穴进行针对性治疗,临床上往往有很好的疗效。
三 毫**法治疗肩周炎
刘某,女,58岁,,左侧肩部疼痛3月余。自诉3个月前因受寒后出现左侧肩部疼痛、酸重,不能后伸和旋外,梳头动作无法完成。查体,肩关节周围以冈下窝处压痛为甚,喙突、二头肌肌腱、三角肌处无明显压痛,X线示:肩关节无异常改变。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在左侧天宗穴处,持针斜向上刺入1寸左右,寻找针感,待患者有明显酸胀感后,应用提插和捻转手法,使酸胀感扩散至肩胛部,患者并觉局部有温热感,留针30分钟。**完毕后,配合肩周炎被动运动手法,缓缓加大肩部关节的活动度,治疗一次后患者就感觉肩部症状有明显缓解,治疗6次后基本痊愈。
按语: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症,属于中医“肩凝”、“漏肩风”等范畴,常为感受风寒,寒湿凝滞经脉所致。天宗穴系手太阳经肩胛部腧穴,经脉“绕肩胛”、“交肩上”,再加上太阳经祛风散寒的特性,对于肩周炎的治疗效果是无疑的。特别是一些无法完成肩部旋外动作(梳头)的患者,由于冈下肌和小圆肌是主要的旋外肌,其位置又正好在天宗穴部位,故而治疗天宗穴对此类患者效果更佳。
四 针刀松解法治疗颈椎病上肢麻木
陶某,男,45岁,右前臂尺侧伴环、小指麻木5月,因颈椎病引起,经过外院多次治疗,颈肩部症状已大为好转,但前臂和手指麻木一直未愈。查体,在右侧天宗穴处发现一敏感压痛点,且按压此处患者自觉麻木加剧,诊断为颈椎病上肢麻木,遂以小针刀在天宗穴处垂直皮面进针,在筋膜层和肌肉层纵行切割1-2刀,再纵横摆动针体,待患者自觉酸胀难忍时出针。该患者一次治疗而愈。
按语:该患者正当壮年,气血盛,其麻木的原因当为寒湿凝滞,血脉不通,气血不达而导致。手太阳经贯肩并通行上肢尺侧部位,其脉气所发的天宗穴对于太阳经的经气贯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刀的穴位**和对经络的疏通作用比普通毫**法更强,故而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编者按:古有“腹如井,背如饼”之训。由于天宗穴所处位置特殊,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必须严格按照“毫针直刺或向四周斜刺0.5~l寸。遇到阻力即可停止进针,不可强行进针以免诱发意外”。对于“针刀松解法治疗颈椎病上肢麻木”术者一定要在熟练掌握针刀技术的基础前提下使用。
摘自爱爱医杂志《天宗穴在骨伤科疾病中的临床治验》:
http://www.iiyi.com/bbs/thread-1949499-1.html
作者:愧吾无术疗民疾